石磴岧峣挂紫烟,芙蓉万朵石羊眠。
寻仙不用卢敖杖,双跨虬龙入洞天。
【注释】
这首诗是五七律绝句。灵洞山房,为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故居,位于今四川绵阳县东南二十里,因有“蜀中第一胜处”之誉。王勃曾在此读书、作客及隐居。此诗题名“杂咏”,则非一时之作,而可能是王勃晚年所作。首句“石磴迢峣挂紫烟”,写山房前石阶通向洞口,石阶上挂满紫色烟雾,渲染出一种神秘幽静的境界。第二句“芙蓉万朵石羊眠”,描写山中生长着成千上万的芙蓉花(即荷花),在石羊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美丽。第三句“寻仙不用卢敖杖,双跨虬龙入洞天”,意思是说,用不着像卢敖那样的神仙那样拄着一根拐杖,就可以从这石梯上走进洞天仙境了。这里的洞天仙境指的是灵洞山房的美景。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秀丽,颇有唐人风韵。
【赏析】
《灵洞山房杂咏为赵太史题五首》是五律。这是一首题壁诗,写的是作者当年读书居住的灵洞山房。王勃少时聪明过人,好学强记,文辞华美;青年时期,他多次应举不第,便发愤专于学问;后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王勃一生坎坷,曾两次被逐离家,最后不幸溺水身亡。王勃的诗文才华横溢,尤其善写四六骈文。他的一些山水游记也写得清新隽永,如著名的《滕王阁序》。王勃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多抒怀壮志,慷慨豪迈之气溢于言外。这首《灵洞山房杂咏》就是他在成都游山观景时所写下的。全诗以简洁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石阶通向洞口,石阶上挂满了紫色的烟雾,仿佛仙境一般。在这石阶上还有成片的芙蓉(荷花)开放,在芙蓉之间,还卧着一两只石羊。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想,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了登山途中所见景物。“石磴迢迢挂紫烟”,石阶高耸直通山巅,山上的云雾缭绕,弥漫在石阶之上,形成一层淡淡的紫色,给整个山峰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里,“石磴”二字点明登山之路,“紫烟”二字既写出了山间的氤氲气氛,也渲染了一种空灵飘渺之感。“芙蓉万朵石羊眠”,诗人继续前行,发现山间生长着成千上万的芙蓉花(即荷花)。这些莲花在石羊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石羊”二字既写出了山中的物象,也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在这里,“石羊”与“石笋”一样,都是指那些天然形成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或立或卧,形态各异,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眠”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石羊在花丛中安睡的情景。
第三句“寻仙不用卢敖杖,双跨虬龙入洞天”,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山中行走,发现了许多神奇的事物,这些都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要找一位仙人来指点迷津,但自己却不需要卢敖那样的杖来帮助。于是他双脚踏着一条神龙,直接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仙境。这里的“虬龙”指的是一条巨大的神龙,它蜿蜒曲折地游走在山间,为山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而“入洞天”则是指进入了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这个仙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是对灵洞山房的一次游览,但却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