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山刊木两司空,万古勤劳夏后同。
试听河堤行客语,朱公一去有潘公。
这是一首奉和之作。大司空潘公,即大司马潘岳,是晋代著名文学家,与前大司空朱公同为一代名臣,两人在历史上并称“二美”。此诗以咏河渠之劳、颂二人之贤为主旨,其内容十分丰富。
首句写河渠之劳。开篇就写“随山刊木”,“随”即顺从、遵照。“刊木”,就是砍伐树木。这句意思是说,河堤上的工程,是由山势而建,由树木而修的。这既说明了河渠工程的艰巨性,也表明了作者对河渠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的深切同情。
次句赞扬二人的功德。“两司空”,指大司空潘公(字安仁)、前大司空朱公(字休源)。他们二人共同完成了河渠的建设,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功绩。这里把“勤劳”二字用得极为贴切。因为只有“勤劳”,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下面两句写百姓的感受。“万古勤劳夏后同”,是说这一万年以来,大司空潘公与前大司空朱公共同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任务,他们的劳动成果将与伟大的夏禹一样永远流传下去。这里的“夏后”,实指大司空潘公。他不仅承继了古代治水英雄的伟大精神,而且发扬光大了这一精神。
末句写自己的感慨。“试听河堤行客语”,诗人听到沿河一带的行人在谈论大司空潘公,认为他的功绩不亚于前任大司空朱公。“有潘公”,是说有了潘公,就有了朱公;有了朱公,就有了潘公。这不仅是对潘公的颂扬,也是对朱公的推崇。同时,这也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说自己虽然不是河渠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但自己对这一伟大事业却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两位前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
每一句都紧扣着一个中心话题:一是河渠工程之劳苦;二是两位大司空的共同贡献;三是百姓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四是诗人自己对这一伟大事业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与这两位前辈的崇敬之情。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层层推进,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