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李方二叶,九庙摧妖狐。
刳剥尽生灵,宇内无完肤。
岳岳临海公,奋袂起菰芦。
义旗举大泽,百万当一呼。
虹霓切云汉,雨泽滂泥涂。
操我七寸管,问彼六尺孤。
片言吓淫牝,一战枭群奴。
惜哉下阿战,倒甲如摧枯。
奇功固罔立,大义差足扶。
披缁入灵隐,觅句酬跏趺。
金锤隐博浪,钜轴流江湖。
固知艺文杰,讵曰器识疏。
一辞道王辟,无忝令伯徒。
至今读遗草,激懦开顽夫。
【注释】 婺中:指婺州,今属浙江。孝标:人名,刘孝绰的字。“三子”:《文选》注引《宋公家传》:“谢灵运作临川王参军,有同郡刘孝仪、殷仲文、王僧虔为临川王府参军,时称‘三龙’。”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东晋末年,桓温征伐司马氏,刘孝绰以参军之职随军作战,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的诗篇。全诗共七十六个字,每句八言。其结构可概括为:“起结二韵,用古事发端”,“中间五韵,直叙其事”,“后四韵,抒写感慨”。
起句“仙李方二叶”,用神话中的蓬莱仙李树来比喻晋室。这棵仙李树上长着两片叶子,即晋朝的江山。这里暗含了晋室江山危如累卵的意思。
次句用九庙摧妖狐的典故,来说明桓温伐秦的胜利。九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妖狐”指的是前秦。诗人用“摧”字表明了桓温灭敌的决心。
第三句写桓温的军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荒凉。“宇内无完肤”,“宇内”指全国,“完肤”指完好无损的人和物。
第四句用岳岳临海公来比喻桓温。“岳岳”形容气势高峻的样子。
第五句写桓温挥师入吴的情景。“奋袂”是挥动衣袖,这里用来比喻挥军入吴。“菰芦”是芦苇,这里借指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第六句说,桓温举起义旗,号召天下英豪响应他的战斗。“大泽”指战场,这里比喻天下。“百万当一呼”是指军队声威浩大,势如破竹。
第七句写桓温的军队像彩虹一样切断了天河,雨点洒满了大地。这里把战争的残酷景象比作天崩地裂的景象。
第八句写桓温手持七尺长的笔,要向敌人问讯。“六尺孤”指晋成帝司马衍。这里的“孤”是“幼小”的意思。
第九句说,桓温的战鼓一响,淫秽的妇人就吓得发抖,而他的部队则一战就能打败敌人。
第十句用“惜哉”二字感叹桓温在濡须之战中失利。
第十一句写桓温从濡须之战后退守合肥,后来因粮草断绝而失败。
第十二句说,桓温虽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大义却无法扶持正义的事业。
第十三句写桓温退守江西后的情况。“披缁”是僧人的意思,这里指隐退修行。
第十四句写桓温隐遁于灵隐山,吟咏诗句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与宁静。
第十五句写桓温隐居山林后的生活。“觅句”意为寻找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感。
第十六句写桓温在灵隐山找到了一种能治疗疾病的药物。“金锤”是药名,这里比喻药物的功效。
第十七句意思是说,桓温虽然隐居山林,但在艺文方面仍然很有成就,不能因为一个人器量识见的狭小而贬低了他的才华。
第十八句用“一辞道王辟”来赞扬桓温的才能。“辟”是开导的意思。
第十九句用“无忝令伯徒”来表示对桓温才能的肯定。“令伯”是司马懿的字,这里指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第二十句是说,至今读桓温的著作,还能使人振奋懦夫的意志,驱散愚昧无知的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