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望远海,海水何茫茫。齐州九点渺空阔,东西日月悬扶桑。
扶桑宫阙连蓬莱,白虹照耀中天台。六鳌赑屃负圆峤,群帝百千亿万纷纷跨鹤游崔嵬。
峨岢大舶走徐市,安期一去无时回。我笑秦王乏灵骨,人言汉武非仙才。
登高丘,望远海,海水茫茫接天回,使我极目心悠哉。
心悠哉,以彷徨。何来龙伯人,濯足临扶桑。一钓连六鳌,揽之不盈筐。
煮鳌为臛充余粮,鳌骨如山今已霜。我醉欲卧黄金床,呼吸灵和挟三光。
睥聣汉武嗤秦皇,周行八极还大荒。
诗句释义:
登高丘,望远海,海水何茫茫。齐州九点渺空阔,东西日月悬扶桑。
译文:登上高山,眺望远方的海洋,海水多么浩瀚无边。齐国有九个地方,显得如此渺小,东边和西边都有太阳月亮悬挂在扶桑树上。
注释:登(dēng)高丘:登上高山。望(wàng)远海:眺望远方的大海。海水何茫茫:海水多么浩瀚无边。何:多么。茫茫:广大无边的样子。齐州:指齐国。九点:九州。渺空阔:渺然无际。东西:东西方向,泛指南北方向。日月:指太阳和月亮。悬:挂。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于东方扶桑之上。
心悠哉,以彷徨:心旷神怡,徘徊不前。悠哉:悠闲自在。彷徨:徘徊,不前进。
何来龙伯人,濯足临扶桑。一钓连六鳌,揽之不盈筐。
译文:从哪里来的龙伯国人,洗脚来到扶桑树下?他一次钓起连串的六只巨鳌,把它们装进口袋也不嫌多。
注释:何来:从哪里来的。龙伯国:传说中居住在海边的一个国家。濯足:洗脚。临:来到。扶桑:传说中的大树名,为太阳所出之处。《淮南子·本经训》云:“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史记·封禅书》:“自五采来后,八神将自古守护,今复有人见若木,其下有赤社、社树,枝间有黄蛇当道,上有青气,故老曰:‘此是天帝神树,名曰瑶木……’”
煮鳌为臛充余粮,鳌骨如山今已霜。我醉欲卧黄金床,呼吸灵和挟三光。
译文:把大鱼煮成羹吃,用它的肉来填饱肚子,鳖壳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我想喝醉了去躺在黄金床上,让呼吸与天地相通,吸吮着天地间的灵气和阳光。
注释:煮:烹煮。臛(huò):煮熟的肉。充:填饱。余粮:多余的食物。鳌骨如山:形容大鳌的骨头像山一样高大。今已霜:如今已经冻硬了。三光:指日、月、星辰。金:黄金。
睥聣(pì xié)汉武嗤秦皇,周行八极还大荒。
译文:鄙视汉武帝讥笑秦始皇,周游八方到了遥远的大荒原。
注释:睥聣(chōu):同“嗤”,轻视、鄙视。周行:到处旅行。八极:四方极远之地。大荒:遥远的荒远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作者当时任翰林供奉,因事被贬谪至夜郎郡(今贵州清镇市附近)。这首诗是李白对汉代汉武帝、秦始皇等帝王的歌颂之作。全诗通过描写登高望海的景象以及东海龙伯国的神奇传说,抒发自己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一段写登上高山,远眺大海,感叹沧海浩瀚,人生渺小。第二段写东海龙伯国的人来到蓬莱仙岛,捕鱼捉鳌,满载而归的情景。第三段写作者饮酒赋诗,畅饮琼浆玉液,醉卧黄金床,与天地同寿。第四段写汉武帝蔑视秦始皇,周游八极到遥远的大荒原。最后一段写作者对汉武帝、秦始皇等人的讽刺嘲笑,表达自己豪情壮志,渴望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