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晨睡起发鬅髺,雨后茅檐树色增。
下榻裹巾开药灶,敲门看竹有山僧。
【赏析】:僧廉一清过访,作赠
山居生活,闲适恬淡,是许多诗人笔下的题材。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与僧人的一次偶然相遇,以及他们相谈甚欢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山居一室闭柴扉,僧来叩门不掩扉”,是全诗写景抒情的起始。首句“山居”点题;次句“柴扉”则交代了山居的环境。柴扉,即柴木做的门,是山居的特点。“不掩扉”,是说柴扉敞开着,没有上锁,表明山居主人的悠闲自在。“闭柴扉”与“开柴扉”,形成鲜明的对比。“柴扉”两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说柴扉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上锁,可以随意进出。虚写是指这柴扉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山居的主人往往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这柴扉背后,还可能有另一道门,通向官府、权贵或官场。而今天,柴扉敞开,说明主人没有这些顾虑,可以自由出入,无拘无束。这种对比和反差,不仅揭示了山居主人的性格特点,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四句“下榻裹巾开药灶,敲门看竹有山僧”,进一步描绘了与僧对话的场面。“下榻”,意指住进山中人家。“裹巾”,意指系好头巾(这里指戴好僧帽)。“开药灶”,是准备熬药。古代医书记载,许多草药需要用火煎熬才能有效。“敲竹”,是模仿和尚敲木鱼的声音。“山僧”,即住在山上修行的和尚。这几句诗通过写自己准备熬药、开门迎接、与和尚交谈等情景,把与僧人相遇时的情景表现得非常逼真。
从诗中可以看到,与僧谈话时,作者并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相反,他处处谦卑恭敬,如在寺中一样。他主动要求为僧人烧火做饭,又像对待出家人那样敲起木鱼。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作者与僧的对话是平等的,也是真实的。因此,读者不难想见两人交谈时的那种亲切、愉快的气氛。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与山中僧人的相遇和对话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山居生活的亲密关系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