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时。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退耕始觉投吴早,雪恨终嫌入郢迟。
事到此公真不幸,镯镂依旧遇夫差。

伍公祠

吴山东畔伍公祠,野史评多无定时。

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

退耕始觉投吴早,雪恨终嫌入郢迟。

事到此公真不幸,镯镂依旧遇夫差。

注释:

  1. 伍公祠:指伍员(伍子胥)祠。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被迫逃亡到吴国,后帮助吴国打败楚国,成为吴国的重臣。
  2. 野史评多无定时:指民间传说和史书中对伍子胥的评价并不固定,有时赞美他为国捐躯的忠诚精神,有时则批评他陷害忠良的行为。
  3. 举族何辜同刈草:意为伍家全族无辜被害,如同割草一般毫无道理。
  4. 后人却苦论鞭尸:指后来的人对伍子胥的遭遇感到痛苦,甚至有人将之比作鞭打尸体的恶行。
  5. 退耕始觉投吴早:《史记》记载,伍子胥在逃亡途中曾经投靠过吴国国君,但他意识到这样做太早了,因为吴国国君对他并不信任。
  6. 雪恨终嫌入郢迟:意为伍子胥报父兄之仇未能及时,最终导致自己的冤屈和屈辱延续了很久。
  7. 事到此公真不幸:意为伍子胥的事情已经到了非常不幸的地步。
  8. 镯镂依旧遇夫差:镯镂指的是古代的佩饰,用来象征身份和地位。这里的“遇夫差”意味着伍子胥的命运像手镯一样,始终与吴国国君夫差联系在一起,无法摆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伍子胥的一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同情。伍子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诗中通过对比民间传说和史书中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伍子胥的评价持有保留态度的观点。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伍子胥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惋惜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