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青山插髻鸦,海鲛输织不论车。
尽教一夜裁绡叶,那得倾都不奈花。
粉屐特停渔者榼,赤梢并付酒人家。
蚨郎迫使刘伶去,忍别青旗燕尾叉。
次苏长公雪诗(徐渭)
海上青山插髻鸦,海鲛输织不论车。
尽教一夜裁绡叶,那得倾都不奈花。
粉屐特停渔者榼,赤梢并付酒人家。
蚨郎迫使刘伶去,忍别青旗燕尾叉。
注释:
- 海上:指海边地区。
- 青山:指山丘或山峰。
- 插髻鸦:形容山上的乌鸦成群结队地栖息在山尖上。
- 海鲛:指海中的鲛人,传说中居住在海底的人。
- 输织:指纺织技艺精湛。
- 那得:怎能。
- 倾都:整个城市。
- 柰花:即“奈花”,一种花卉。
- 粉屐:粉白色的鞋子,通常与文人雅士相关联。
- 特停:特意停下。
- 渔者榼(kē):用来装食物的酒器。
- 赤梢:红色的食物,可能是鱼类或肉类。
- 燕尾叉:一种古代餐具,叉形如燕尾,常用于宴请客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首句“海上青山插髻鸦”,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海天一色的美景,将青山比作插在发髻上的发簪,既形象又新颖。接着,诗人用“海鲛输织不论车”表达了对渔民们手艺的赞美,海鲛作为海洋生物,其织造的丝绸无论多精美都不及人类的工艺。
中间两句“尽教一夜裁绡叶,那得倾都不奈花”,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强调了渔民们一夜能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里的“绡叶”和“花”都是美丽的象征,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类对美的无尽追求。
最后两句“粉屐特停渔者榼,赤梢并付酒人家”,则是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特意停下脚步,欣赏渔者手中的美食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而红色的食物则被送至酒家中供人们享用。这不仅是对渔民生活的描绘,也是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表达。
《次苏长公雪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