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禅塔入云霄,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
【注释】
报恩寺塔: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笼山,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原名同泰寺。隋开皇三年(583)改名为报恩寺,因塔而得名。
天龙:指佛经中所说的龙王,这里代指水龙王。
讵(jù):岂,哪能;
“铃铎”:古乐器名,用金属或玉石等制。
“遥”:远。
“乱山残霭去迢迢”:形容景色之凄凉、萧索。残霭,指残余的云雾。
【赏析】
《登报恩寺塔》,唐·杜甫作。此诗写诗人登临报恩寺塔,凭高眺远,抒发感慨之情。首联点出登塔之由,颔联抒怀古之意,颈联写登高所见,尾联写望乡情深。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
首联点出登塔之由。“报恩禅塔入云霄”,说报恩寺塔凌空耸立,直插云霄。“万岁千秋翊圣朝”,说这座报恩寺塔见证了历代帝王的兴盛繁荣,与皇家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受到皇家的尊崇。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报恩寺塔的雄伟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对皇家王朝繁荣昌盛的赞美和向往。
颔联“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这里的“天龙”指的是佛教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龙王。诗人用“销烬”一词来形容龙王的消失,暗指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皇家王朝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这座报恩寺塔独自矗立,见证着历史沧桑。而“铃铎”则是古时寺庙中的法器,此处用来象征僧人诵经的声音。诗人用“度江飘”来形容这些声音穿越江面传向远方,既表现了寺庙的宁静肃穆,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变迁。
颈联“高临巨浸浮天阔,下见深宫尽日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美景。“巨浸”指的是广阔的水面,诗人站在报恩寺塔的高台上,放眼望去,只见水面宽阔无边,仿佛与天空相连。“深宫”则指的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诗人俯瞰下方,只见宫殿深处,阳光斑驳,显得遥远而神秘。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力以及对于皇家生活的深深向往。
尾联“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则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乱山残霭”指的是远处群山之间缭绕的薄雾,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那片山色模糊不清,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登报恩寺塔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