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从戎赴朔屯,新秋骑服杂凉温。
南人煤火满京国,东道高牙壁苏门。
貂贱不妨吹季子,剑长久已识王孙。
客中如此良堪住,枉说风沙昼夜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归纳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从内容、语言、结构等角度概括诗歌的主题及情感,最后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本题中,第一句“万里从戎赴朔屯,新秋骑服杂凉温”写送别子肃赴三团的军情;第二句“南人煤火满京国,东道高牙壁苏门”写京城里到处是烧炭的烟火;第三句“貂贱不妨吹季子,剑长已识王孙”写自己虽贫贱但志向高远;第四句“客中如此良堪住,枉说风沙昼夜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万里从戎赴朔屯,新秋骑服杂凉温。
南人煤火满京国,东道高牙壁苏门。(“朔”“苏”“煤”“烽”为关键词)
貂贱不妨吹季子,剑长已识王孙。
客中如此良堪住,枉说风沙昼夜昏。(“貂”“剑”“风沙”为关键词)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子肃的送别之作,首二句交代此行的原因和目的地。“朔”地指边塞,“三团营”为唐代边防部队名,诗人以豪迈之语开篇,气势不凡。颔联两句写京城里到处是烧炭的烟火,突出了京城中人对于战备物资的需求。“煤”是古代重要的燃料,“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这两句话通过描写京城中人的生活状态,来反衬出边疆战事的紧急。
中间两联主要写自己的感慨与志向。颈联两句用典,“貂贱”指贫贱,“季子”即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札,因受封于延陵(今江苏省常熟市),后人称其为延陵季子。“王孙”指晋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世说新语》载,东晋时期有个叫谢安的人,他的弟弟谢万任会稽(今绍兴)太守,谢万带了很多客人到会稽去游玩。有人告诉谢万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来了,可王徽之听说是谢万来访,马上躲了起来。后来,谢万找不到王徽之,只好问王羲之儿子到底躲到哪里去了。王羲之回答说:“吾家王郎,故自佳尔。”王羲之的儿子确实很优秀,所以王羲之认为儿子不在家而躲起来是不对的。“貂贱”表明诗人虽然贫穷但志向并不低下,而“剑长”则表明他对前途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前程。
尾联两句写送别之意。“客中”指在外地做官或居住的游子,“堪”在这里有“可以”“值得”的意思。诗人以“良”字结尾,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客居之中,但却能够安身立命,生活得非常充实。尾联两句还暗含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枉说风沙昼夜昏”意即不必说路途多么艰难曲折,也不必说风沙多么猛烈狂暴,只要我们能够安守岗位,就能够度过艰难险阻。诗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朋友的离愁别绪,既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也体现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名家点评
明代胡应麟《诗薮》:“气格雄放,音节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