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渡头秋水寒,年年岁岁走儒冠。
不知天姥山中客,十载关门傲长官。

【赏析】

吕岩,晚唐著名道士和诗人,他一生坎坷,但志向高远,有“诗名满天下”之说。这首诗是作者在西陵渡口与吕山人告别时所写。吕山人是一位隐逸者,年年穿着儒冠,却要跋涉江边;不知山中高人吕岩,十载关门,傲视长官。

首句以景起兴。西陵渡头是长江入鄱阳湖的咽喉,地势险峻,水势汹涌,秋水寒透,使人感到凄冷萧索。“年年岁岁走儒冠”,点出吕山人的装束和行踪。儒冠,即古代士人戴的一种黑色帽子,这里指读书人,也就是山人。这句说,吕岩年复一年,穿着儒冠,奔波于江边,说明他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不得不如此。

次句紧承首句而来,由景及人,由物及己。诗人对吕山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他的处境表示惋惜。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吕岩生活之艰难,也表现了作者对吕山人的关切之情。

三、四句是全篇的重点。“不知天姥山中客,十载关门傲长官。”诗人巧妙地将吕岩比作天姥山上隐居的高人。天姥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山脉,主峰海拨1364米,是浙江境内的名胜之一。传说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又名“丹丘”。天姥山景色优美,古木参天,清泉潺潺,奇石嶙峋,云雾缭绕,风景如画。诗人把吕岩比作天姥山上的高人,是因为吕岩像仙人一样住在深山之中,远离尘世。吕岩虽隐居于山林之中,却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十年来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傲视长官。这两句诗表明吕岩是一个隐者,他不愿做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远离官场,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吕岩隐者的赞赏之情,并借吕岩之口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不求富贵的高尚情操。诗人在结尾处巧妙地用“天姥山中客”这一典故,表明了吕岩的身份——隐者。同时,也借此暗示了吕岩的高洁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