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涉笔新,水仙竹叶两精神。
正如月下骑鸾女,何处堪容食肉人。

【注释】

水仙杂竹:泛指竹子。水仙,即水仙花;杂,兼有的意思。

二月二日:农历的二月初二。

涉笔新:开始写作或绘画。

水仙竹叶:比喻人如水仙和竹叶一样清雅高洁。

精神:精神面貌、气概。

正如月下骑鸾女,何处堪容食肉人:就像在月色之下骑着飞鸾的仙女,哪里能够容忍那些吃肉的人。鸾是神话中吉祥的神鸟。

【赏析】

此诗为作者题画之作,写诗人在画前作画,以“水仙杂竹”四字点染画面。

“二月二日涉笔新”,点明时间、地点,并交代起因。二月二日,正是春耕之时,而农民又忙于农事,无暇顾及书画,所以诗人要趁这难得的好时光,挥洒笔墨,创作佳作。“涉笔”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创作态度。

第二句“水仙杂竹两精神”,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化、形象化。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仙竹叶”喻为“两精神”,既写出了它们的清雅之态,也暗寓出诗人的高洁人格。“水仙”与“竹叶”都是诗人所钟爱的题材,因此用“两精神”来形容它们,既表明了诗人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也表现了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三句“正如月下骑鸾女”,则是进一步赞美了“水仙杂竹”。在这里,诗人将“水仙竹叶”比作“月下骑鸾女”,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骑鸾女”是传说中的仙女,她们骑着神鸟飞翔于天际,美丽而神秘。而“水仙竹叶”则如同这位仙女一般清丽脱俗、高洁雅致。这样的对比,既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一句“何处堪容食肉人”,则是对前面两句的反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鄙薄之情。诗人认为,那些只注重肉体享受而不注重精神修养的人,是无法理解和欣赏“水仙杂竹”之美的。这种反诘式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传达出了一种追求高雅、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