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围苦白登深,谁献和亲快帝心。
不是野鸡终夜哭,鲁元先尔嫁如今。
【注释】
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中进士,授太子校书郎。后因事被贬为道州司马。《昭君怨》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汉高:指汉武帝。围苦白登:指公元前1世纪匈奴冒顿单于进攻中原,在白登山与西汉军队对峙的一幕。
和亲:即和戎,指汉朝与匈奴和好的外交政策。快帝心:指使汉武帝高兴。
鲁元:指鲁国公主。先:比……早,这里指时间上早于。
【赏析】
《昭君怨》,原诗共三首,这是其中之一。全诗写昭君出嫁匈奴和亲之事,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统治者苟且偷安行为的谴责,也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二句“汉高围苦白登深,谁献和亲快帝心”,是说汉武帝为了平定匈奴贵族发动的叛乱,不得不将长安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围住,并派大军深入漠北去征讨,但叛军并未消灭,而汉朝却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接着二句“不是野鸡终夜哭,鲁元先尔嫁如今”,是说汉军虽已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并非因为野鸡的哀鸣,而是由于汉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终于将敌人赶出了长安,使汉王朝免遭灭顶之灾。
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野鸡的哀鸣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它只是战争的表象,而战争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汉王朝与匈奴贵族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所以作者才说“不是野鸡终夜哭”。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作者却说它早已发生,只不过是在当今才实现。这里的“今”字,是指今天,也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先”,则是指历史上的“先”年,即公元前1世纪。这样,诗人就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历史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