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为衣锦游,未遂衣锦归。
每怜江山是,自叹人民非。
道路榛莽塞,田畴禾黍稀。
经行询土俗,故老情依依。
剧谈昔日政,贪肆同封豨。
怀奸比设阱,婴祸类发机。
幸遇圣明朝,民安家已肥。
嗟我叨邑宰,才疏名更微。
愿言竭愚衷,清慎志不违。
治平二三策,何当达京畿。
寸心已渊沦,馀事犹尘飞。
投簪蚤税驾,清风旧渔矶。

【赏析】:

“八月一日寓衣锦乡祖印院”,诗的首句交代了作者在农历九月八日这天来到衣锦乡祖印院。衣锦乡是唐代诗人张籍和刘禹锡等人的游宴之地,也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故乡,所以,衣锦乡祖印院是王建笔下的“故人旧居”之一。衣锦乡的景色与祖印院一样,都十分幽美。然而,王建此次来此,却是怀着别的目的。他是为参加科举考试而来的。

“今为衣锦游,未遂衣锦归。”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点明此行的目的。王建此次出京赶考,是抱着一种“衣锦还乡”的思想来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虽然也参加了考试,但却没能考中,因此,只能空怀一腔豪情地回乡。

“每怜江山是,自叹人民非。”第三句进一步抒发了王建的感慨。他既对衣锦乡的自然风光感到留恋,又对自己未能衣锦而归而深感惆怅。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王建是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从小就立志读书求取功名,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然而,他却屡试不第,始终未能如愿。如今,他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读书人了,但仍未能衣锦归乡,因此,他的心中自然难免有一股难以言说的伤感。

“道路榛莽塞,田畴禾黍稀。”接下来,王建描述了自己家乡的道路情况。他发现家乡的道路已经被草木堵塞,田间的庄稼也已经稀疏不堪。这一句既反映了家乡的贫穷,也衬托出了王建自己的落魄之态。

“经行询土俗,故老情依依。”第五句继续描写了他在路上的情景。他在经过家乡的时候,向当地的百姓询问土俗民情。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王建虽然已经离开了家乡多年,但是仍然关心着家乡的民生疾苦,他希望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以便于更好地治理家乡。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乡故人的怀念之情。

“剧谈昔日政,贪肆同封豨。”第六句则是他对自己过去政治生涯的回忆。他从政以来,曾经贪污腐败过,与历史上的“封豨”一样,都是一些贪婪之徒。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悔改之心。这一句既揭示了他的本性难移,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失望。

“怀奸比设阱,婴祸类发机。”第七句是他对过去的总结。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因为心怀奸诈,如同设置了陷阱一般;而他之所以能够逃脱灾难,也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这两句既表达了他的忏悔之意,也揭示了他的性格缺陷。

“幸遇圣明朝,民安家已肥。”第八句则是他对未来的期望。他表示,如果能够得到圣明的治理,那么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也会更加富足美满。这一句体现了他对于国家的期盼。

“嗟我叨邑宰,才疏名更微。”第九句则是他对自己能力的感慨。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官员,没有什么才能,因此,名声也并不显赫。这一句既表明了他的谦虚,也反映了他的无奈。

“愿言竭愚衷,清慎志不违。”最后两句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够竭尽自己的忠诚与智慧,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希望能够保持一颗清廉的心,不违背道德与法律。这两句既是他的承诺,也是他的愿望。

整首诗以王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生活与心路历程,既反映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既有对家乡的赞美与怀念,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既有对国家的期望与祝愿,也有对个人的反思与自责。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