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原亦懒恣闲行。
细思无事关幽兴,还爱空斋放笔声。
注释: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原亦懒恣闲行。
细思无事关幽兴,还爱空斋放笔声。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外也不愿闲逛。
回想那些无聊的事,对幽静的兴致全无。
还是喜爱清静的书房,让笔落纸上的声音。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原亦懒恣闲行。
细思无事关幽兴,还爱空斋放笔声。
注释: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原亦懒恣闲行。
细思无事关幽兴,还爱空斋放笔声。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外也不愿闲逛。
回想那些无聊的事,对幽静的兴致全无。
还是喜爱清静的书房,让笔落纸上的声音。
【注释】 迟:晚;不至:没有来。 细雨乍来君不至,寂寥把盏对寒檠。 译文 闲斋卓笔赋初成,飒飒西风满户生。 细雨乍来君不至,寂寥把盏对寒檠。 赏析 “迟友不至”,是说自己在写作时盼望友人的到来。但友人迟迟未来,诗人只好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苦苦地写下去。此句点明题意,交待了写作的缘由。 “闲斋卓笔赋初成,飒飒西风满户生”二句,承上启下。“闲斋”点出环境,“卓笔”表明作者在静室中专心致志地写作
注释: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原亦懒恣闲行。 细思无事关幽兴,还爱空斋放笔声。 城郭已愁逢闹处,郊外也不愿闲逛。 回想那些无聊的事,对幽静的兴致全无。 还是喜爱清静的书房,让笔落纸上的声音
唐正雅是明朝的诗人,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唐正雅生活在明代,具体时间为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后。他字允良,禹城人,生平事迹不详。唐正雅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成为进士,这一成就标志着他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远回吴中 船只驶出,我眺望着远方的家乡。这里的“远”和“归”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 - 诗句释义:船只出发了,我望着远处的家乡。 - 译文:船启航离开,我望着远方的家乡。 - 注释:吴中指代作者的家乡(苏州一带)。 船首看山兴不孤 站在船头,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让我心旷神怡。 - 诗句释义:站在船头,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脉,这让我感到心情愉悦。 - 译文:站在船头
【注释】 才子:有学问、有文采的人。乘春: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览物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向人夸:向别人炫耀。锦囊:装诗的丝织物袋子或锦缎做的小袋,这里指文人随身携带的写作工具。长干路: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区。几树垂杨:杨柳树枝垂下来的样子。扫落花:把飘落的花瓣扫除干净。 【译文】 春天里,才子们趁着大好春光游览赏景,满怀诗意地欣赏着美好的景色。他们带着自己的锦囊诗句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逐句释义及其注释: 哀李江州 - 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李江州的哀思。 强虏西来把汉旌,浔阳烽火照江明。 “强虏西来”形容北方的敌人势力强大,如同猛虎一般向西挺进。“把汉旌”是指敌人占领了汉族的土地。“浔阳烽火”则指的是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发生的战争或战事,烽火是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信号,此句描绘战事紧张,烽烟四起的场景。 朝廷重镇推虞诩,风雨孤臣失杲卿
【注释】 迟:晚;不至:没有来。 细雨乍来君不至,寂寥把盏对寒檠。 译文 闲斋卓笔赋初成,飒飒西风满户生。 细雨乍来君不至,寂寥把盏对寒檠。 赏析 “迟友不至”,是说自己在写作时盼望友人的到来。但友人迟迟未来,诗人只好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苦苦地写下去。此句点明题意,交待了写作的缘由。 “闲斋卓笔赋初成,飒飒西风满户生”二句,承上启下。“闲斋”点出环境,“卓笔”表明作者在静室中专心致志地写作
【注释】 家食:在家饮食。戏笔:以笔墨游戏为乐。品题:品评、题咏。落小苏杭:指苏轼(东坡)、苏辙兄弟在杭州做官时,曾写诗赞美杭州的美丽风光。瘴乡:南方湿热的地方,也称为瘴疠之地。望渺:眺望水远山遥。津:渡口。渴口:口渴的口舌。啖余:吃了之后剩下的。荔子:荔枝,一种水果。破荤肠:吃荔枝后感觉肠胃不适。联金荐果:把荔枝作为礼物献给皇帝。芭蕉熟:芭蕉成熟了。撒玉烹茶:用茶叶煮茶时发出的声音像撒下了玉石
【注释】 擘:裂开。鸿蒙:古代神话传说,指混沌不分的状态。碍:阻塞。乾坤:天地。沧溟:大海。放:让。他山一脉通:指他山的山脉与昆仑山脉相连,如一条脉络相通。 【赏析】 首句“擘破鸿蒙碍太空”,是说昆仑山脉在天地之间高耸入云,仿佛把天地分开了一般。“擘”字用得极好,既表达了昆仑山脉的高耸,又写出了它在天地之间划出的一条界限。第二句“乾坤何处问高峰”,则是说昆仑之巅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