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巍巍高万仞,元气独钟天地正。
下盘厚土上摩空,翠壁丹崖相掩映。
长松古柏森且稠,琪花瑶草无春秋。
层峦列嶂走云气,壮观东南百二州。
行人翘首劳双目,纵有丹梯敢轻蹴。
除是神仙有羽翰,飞上山巅看海旭。
谷中流泉清不污,其中乃是蛟龙都。
龙兮一出作霖雨,遂令四海无焦枯。
衡岳相望仅为伍,始信东山能小鲁。
矻然一柱擎苍天,天下仰瞻今又古。

象山

象山高耸入云,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它矗立在大地之上,如同一根巨大的擎天柱,支撑着天地之间的平衡。这座山的元气汇聚于天地之间,使得整个天地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下盘厚土上摩空”:形容象山脚下的土地深厚,而山顶则直插云霄。这种对比强调了地势的雄伟和高峻,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翠壁丹崖相掩映”:描绘了象山周围环境的优美。翠绿的山壁和鲜红的崖石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自然景观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精神寄托和追求的象征。

“长松古柏森且稠”:描述了象山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尤其是古老的松树和柏树。这些树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栖息之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也见证了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琪花瑶草无春秋”:指代的是象山中生长的各种珍稀植物。这些植物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成为了人们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层峦列嶂走云气”:形象地描绘了象山的层次分明和壮观景象。层层叠叠的山脉如同一列排好的队伍,沿着山峰延伸而去。这些山脉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

“壮观东南百二州”:形容象山的壮丽景象令人震撼。它位于东南地区,拥有极高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这种壮丽的景象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行人翘首劳双目”:描绘了游客们对这座山的向往之情。他们仰望着这座高山,不禁为之倾倒和陶醉。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纵有丹梯敢轻蹴”:表达了人们对攀登这座山的决心和勇气。虽然山路艰险,但为了达到目标,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迈出这一步。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对于挑战和探索的渴望。

“除是神仙有羽翰,飞上山巅看海旭”:暗示了只有那些超凡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到这座山的魅力。这里的“羽翰”指的是神仙的翅膀和羽毛,象征着超凡的能力。而“海旭”则是指大海的晨曦,代表着光明与希望。只有那些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这座山的壮丽景色。

“谷中流泉清不污”:描写了山谷中清澈见底的泉水。这些泉水不仅给人们带来清凉和舒适,还滋养着周围的植被和生物。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也为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蛟龙出则雨”,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蛟龙”比作降雨的精灵或神灵。当蛟龙出现时,意味着雨水的到来,这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自然现象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奥妙。

“遂令四海无焦枯”:形容降雨后带来的益处。雨水滋润了大地,让干旱的地区焕发了生机,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饶和美好。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衡岳相望仅为伍”:以衡岳(泰山)为例,表示其他名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里的比喻是为了突出象山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尽管其他名山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但象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而脱颖而出。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诗作赋,还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和骄傲。

“始信东山能小鲁”:通过比较的方式,表达了对东山(太行山)的敬仰之情。这里把东山比作一个相对较小的山峰,而象山则是高大雄伟的代表。这种比较强调了象山在地理上的独特性和显著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资源,并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

“矻然一柱擎苍天,天下仰瞻今又古”:形容象山如同一根巨大的柱子一样矗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人们仰望和崇拜的对象。这里的“矻然一柱”既指象山本身的巨大体积和高度,也暗示了它的稳固和不可动摇的特性;而“擎苍天”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威严和崇高地位。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人们对象山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以及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尊重。此外,它还提醒我们要珍视自然之美和文化之源,并努力传承和发展这些珍贵的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