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云阴乱,松门夜色虚。
佛多同客礼,洞半借僧居。
幡动风来后,钟残月上初。
何须别栖隐,此地即吾庐。
注释:
竹径上云雾缭绕,松林间夜色朦胧。佛寺多有客礼,半山洞穴借给僧人居住。风动幡旗之后,钟声残断,月光刚刚升起。我何需另寻栖息之地?这里就是我自己的家园。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之作,描绘了作者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对佛寺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首联“竹径云阴乱,松门夜色虚。”描述了诗人身处幽静的山林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竹径被云雾笼罩,显得朦胧而神秘;松门则透露出夜晚的宁静与空灵。这两句诗既描绘了环境的寂静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颔联“佛多同客礼,洞半借僧居。”进一步描绘了佛寺的生活氛围。佛寺中,僧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之交十分深厚;半山洞穴则为僧人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修行之地。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佛寺的庄重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颈联“幡动风来后,钟残月上初。”则描绘了夜晚时分的佛寺景象。风吹动幡旗随风摇曳,钟声在月光下显得断断续续。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欣赏之情。
尾联“何须别栖隐,此地即吾庐。”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他并不需要寻找其他地方隐居,因为这里就是他的家。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于佛寺的归属感,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热爱自然、追求宁静。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佛寺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