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
不种生天果,常怀出世心。
鹫峰修白业,象教礼黄金。
何以精名理,先师有道林。
诗句原文:
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
不种生天果,常怀出世心。
鹫峰脩白业,象教礼黄金。
何以精名理,先师有道林。
译文:
在禅房中,云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我静静地坐在一榻旁,享受着蕉叶的遮荫。我不追求世俗的欲望,常怀着一颗出世之心。我在鹫峰修行,遵循白业,学习大象教义,崇尚黄金般的纯净。我如何才能深刻领悟名理?我的老师有着深厚的道家修养。
注释:
- 禅房:禅宗寺庙中的静室。
- 云气深:形容禅房四周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 一榻:指坐垫或座椅,常用以比喻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 傍蕉阴:倚靠在香蕉树下,享受自然的阴凉。
- 生天果:指超凡脱俗、脱离尘世的事物。
- 出世心:摒弃世俗欲望,追求精神层面的解脱和超然。
- 鹫峰:佛教传说中的山峰,象征修行者的精神追求和修行场所。
- 脩白业:修行白法,即修行清净无为的佛法。
- 象教:佛教中的一种教导方式,强调通过直观感受万物的本质来理解佛性。
- 黄金:象征纯净和尊贵,可能指的是修行过程中对真理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 精名理:深入探究道理的精髓。
- 先师有道林:表示我的老师具有深厚的道家修养,能够指导我在道德上有所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首联“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宁静而深远,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不种生天果,常怀出世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欲望的拒绝和对出世生活的向往。颈联“鹫峰脩白业,象教礼黄金”进一步揭示了诗人修行的目的和方法,体现了他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实践。尾联“何以精名理,先师有道林”则是诗人对于如何深入理解道理的疑问,以及对于老师道家修养的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传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对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深刻反思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