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方倦游,岁晚复依刘。
衰草逢霜死,寒涛逐雪流。
淮南丛桂老,江北荻花秋。
渡口一相送,目穷天际头。
【解析】
1.怜君方倦游,岁晚复依刘。怜:怜悯;方:刚刚;倦:厌倦;游:游宦。诗人因怜惜林叔度而写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之情。
2.衰草逢霜死,寒涛逐雪流。衰草:枯黄的草丛,比喻年老体衰之人。霜:秋霜。诗人用“逢霜”“死”等字,写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与悲叹。
怜君方倦游,岁晚复依刘。
衰草逢霜死,寒涛逐雪流。
淮南丛桂老,江北荻花秋。
渡口一相送,目穷天际头。
【解析】
1.怜君方倦游,岁晚复依刘。怜:怜悯;方:刚刚;倦:厌倦;游:游宦。诗人因怜惜林叔度而写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之情。
2.衰草逢霜死,寒涛逐雪流。衰草:枯黄的草丛,比喻年老体衰之人。霜:秋霜。诗人用“逢霜”“死”等字,写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与悲叹。
乱后经电白县有怀故园 徐熥 一夜搀抢落,东南乍息兵。黄云依旧垒,白骨委孤城。八口蛮烟路,千家野哭声。故园残月影,偏向马头明。 赏析 《乱后经电白县有怀故园》,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战后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第一句: 一夜搀抢落,东南乍息兵。 - 注释:一夜之间战争结束,东南地区的战火突然停止。 - 译文
胜地春光早,开尊卜夜欢。 更深银烛短,风细玉箫寒。 露气凝疏幌,花阴罩画栏。 六街冶游子,香雾扑雕鞍。 注释: 1. 胜地春光早:指的是这个地方的春天景色十分美丽。 2. 开尊卜夜欢:在酒杯中畅饮,享受夜晚的快乐时光。 3. 更深银烛短:深夜时分,蜡烛的光芒变得微弱。 4. 风细玉箫寒:微风拂过,使人感到一丝凉意,就像玉箫吹出的音符一样。 5. 露气凝疏幌:空气中的露水凝结在窗帘上。 6.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各句的逐词释义以及注释: 1. 重宿灵源洞怀珠上人 - 重宿:再次住宿。宿,住宿。 - 灵源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黄河边。珠上人:即珠禅师。 2. 吾师已度杯 - 度:通过、度过。杯:酒杯,这里借指佛教中的法器或修行的工具。 - 吾师:指作者自己,自称。 - 度:通过、度过。杯:酒杯,这里借指佛教中的法器或修行的工具。 3. 烟霞虚白社
【解析】 “邂逅白云边,停桡一问玄”,白云边是地名,位于今浙江桐乡西南。玄指邵广文梦弼。这首诗的首联点题,写诗人舟次此地与梦弼相遇。“邂逅”即偶然相遇,“白云边”是地点,也是时间,是诗人与梦弼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停桡”就是船靠岸。“一问玄”指诗人停下船桨向邵梦弼询问道。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在意外地与邵梦弼相遇,诗人便靠岸停下船桨向他询问。“去沽桑落酒,来醉广文毡”,诗人问及了饮酒之事
【注】《竹枝》,乐府曲名。 令节逢元夕,春光此地偏。 竹枝游女唱,桂酌主人传。 渐觉银河坠,还惊珠斗悬。 悠然归路晚,万井散灯烟。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作客之时,是一首描写长安夜景的诗。 前两句写节日气氛和元宵夜晚的景色。“令节逢元夕,春光此地偏。”令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夕,指元宵,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又称上元节、灯节。春光,指春天美好的风光。此处,“偏”字用得好
【注释】 空山:幽静的山。砧杵:指捣衣用的石制或陶制的棒槌。鸡豚:指家禽家畜。猿:一种灵长类动物,生活在树上。遥遥:远远。 【译文】 在空荡荡的山谷里收走了傍晚的余辉,秋色满川原。 是谁家的妇女在捣衣,又是何处村舍喂猪喂羊? 森林里传来各种鸟儿的喧闹声,高耸的悬崖上,悬挂着孤猿哀号。 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倚门远望。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写照。首联写夕阳西下时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意境、情感等。“停舟当薄暮,古寺报昏钟”,停舟在傍晚的暮色中,古寺传来了报时的暮钟声。诗人停舟于暮色苍茫之中,耳边响起古寺报时的钟声,这情景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茅店斜临水,柴门半倚松。”茅店傍水而建,半倚着松树。茅舍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旁是一棵大树
诗句解读与分析 第一句:“乡泪正纷纷,猿声到处闻。” - 注释:家乡的泪水在不停地流淌,四处都能听到猿猴的叫声。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思乡之情。猿猴的叫声常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和思念,而眼泪则是悲伤和无奈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种自然现象,形象地传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第二句:“孤峰遥耸翠,怪石自成文。” - 注释: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山色如同绿色的翡翠一样美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富有诗意和画面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赏析: - “剑津夜泛”:剑津,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一种精神或志向。夜泛,即夜行,表示诗人在夜晚进行的活动。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行走的情景,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感觉。 - “夕翠飞丹壑,葱茏色不分”:夕翠,即夕阳下的翠绿
【注释】 送:赠别。陈平夫归六溪:陈平夫,人名。六溪,地名。 潮生野渡喧:水涨时,渡口发出阵阵声响。 离心数行雁:离别时,无数大雁南飞。 愁思一声猿:思念故乡的猿声让人心烦。 月暗迷前浦:月光昏暗,看不清前方渡口。 林疏见远村:树林稀疏,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 灯影里,相忆倍销魂:在灯影下,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陈平夫返回家园之作。首联写诗人送别陈平夫出城门
【注释】 ①南还:指林吾宗南归。 ②余:诗人自谦之词。 ③燕:指代北方。 ④相逢虽暂喜,相别倍含情:相逢虽然短暂而喜悦,但离别更加令人感伤。 ⑤渡水雁孤影,出关鸡一声:渡过江河看到孤独的雁影,听到出关后传来的鸡声。 ⑥愁从归路减,寒近故乡轻:思乡之情随归途渐渐消减,寒冷感觉随着接近家乡也减轻。 ⑦所叹飘零者,风霜向北平:感叹自己漂泊不定,像风中的落叶一样,在严寒中度过。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注释: 君行当象郡,投宿尽蛮家。 椰暗黎村叶,梅寒庾岭花。 神符宵厌蛊,人面昼防蛇。 若到南中日,先寻勾漏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全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首句“君行当象郡”,意为你即将前往象郡。象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一带,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这句诗通过描绘象郡的繁华景象,为下文送别的场景做好了铺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其中运用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最后点明中心论点或主旨。本诗首联写自己归乡,友人送别,诗人与何性中分别;颔联写故人空断魂,诗人思念友人的心情;颈联写诗人归隐,友人远去,风雨关山阻隔,无法相见;尾联写诗人劝慰朋友,不要留恋故乡田园,应趁年华尚好,建功立业。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入寺已高舂 - “入寺”指的是到达静海寺,“已高舂”意味着已经很高,这里指僧人在寺庙中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2. 禅关暮霭封 - “禅关”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场所或禅宗的门径,“暮霭”表示天色渐暗时的景象,“封”可能意味着被云雾覆盖。 3. 潮喧临水梵 - “潮喧”形容潮水声很大,“临水梵”指的是佛教仪式在水中进行
诗句释义 - 灵谷寺:指的是位于中国南京的一座著名寺庙,因其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而闻名。 - 一径:形容道路非常狭窄,只有一条小道可以通行。 - 万松通:形容周围有成千上万的松树围绕,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幽的氛围。 - 钟山俯梵宫:钟山(今紫金山)是南京的著名地标之一,俯瞰梵宫(即佛教寺院)则表示站在高处俯瞰着这座佛教建筑。 - 谷声虚应掌:描述声音从山谷中传来,仿佛能传到人的手掌上。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时既要指出形象,也要指出艺术手法;既要指出特点,还要指出效果.此题注意要结合诗中具体的景物来分析. 1.“烧痕才转绿,含雨未萋萋”:意思是说刚刚长出嫩绿的草芽,还含着雨水,还没有长成茂盛的样子.“烧痕”指火烧过的草地,“转绿”即由灰黑转为绿色,这里形容刚长出的新草芽.“萋萋”即茂盛的样子. 2.“且缓佳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