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褐与黄冠,遥寻正一坛。
灵符求玉印,神鼎问金丹。
礼斗七灯焰,降魔双剑寒。
龙沙遗谶合,计日待骖鸾。
【注释】
“布褐”:粗布衣服,指贫穷。“黄冠”:道士的法冠,这里用来形容道士。“正一坛”:道教的一种仪式,是祭祀天神和地祇的。“灵符”:符咒,一种用于驱邪保平安的纸制品或木制品。“玉印”:古代帝王授予官员的印章,这里用来形容神仙的称号。“神鼎”:炼丹用的青铜锅,这里用来形容神仙炼丹的工具。“礼斗七灯焰”:“礼斗”,道教仪式之一,用七盏灯火象征北斗七星,表示敬仰神明。“双剑”:指道教中的剑术,这里用来形容道人的剑术高超。“龙沙”:古代传说中龙的足迹,这里用来形容道士的修炼之地。“谶”:古代一种预言吉凶的文字或图画。“骖鸾”:驾着仙鹤飞天的意思,这里指与神仙同乘仙鹤上天。
【赏析】
此诗为送陈汝翔游龙虎山而作。陈汝翔,名不详,据诗题推测可能是作者的朋友。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县境内,是道教的名山之一。这首诗描写了陈汝翔赴龙虎山的行程和所见所闻。全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龙虎山的描绘,表达了对陈汝翔的祝愿和对他未来的期许。
首联“布褐与黄冠,遥寻正一坛。”描绘了陈汝翔身着朴素的衣服,头戴道士帽,远去寻访龙虎山的场景。这里用“布褐”形容陈汝翔的贫穷,用“黄冠”形容他的道士身份。“遥寻正一坛”则表现了陈汝翔对于道教的虔诚和对神秘事物的向往。
颔联“灵符求玉印,神鼎问金丹。”进一步描述了陈汝翔在龙虎山的行为。他通过祈求灵符来寻求神仙的帮助,通过询问神鼎来了解炼制金丹的方法。这一联表现了陈汝翔对于修炼之道的追求和执着。
颈联“礼斗七灯焰,降魔双剑寒。”则描绘了陈汝翔在龙虎山的具体行动。他手持七盏灯火,象征着对神明的崇敬;同时,他的双剑闪烁着寒光,展现出他强大的武艺。这一联通过具体的行动,展示了陈汝翔的英勇和坚定。
尾联“龙沙遗谶合,计日待骖鸾。”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他期望在龙虎山找到关于修炼的秘笈,期待着早日与神仙同乘祥云而去。这一联既表达了对陈汝翔未来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对道教的信仰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陈汝翔的行踪和行为,展现了他对道教的虔诚和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同时,诗人通过对龙虎山的描绘,表达了对陈汝翔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他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