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疑自普陀来,又赠杨枝海上回。
缁衲折芦初地去,白衣成果普门开。
数千里路看飞锡,五十三参送善财。
他日怀师劳远梦,栖霞兰若雨花台。
【诗句注释】
送了空禅师归长干寺是日为观音大士初度:送走了空和尚回到长干寺那天,是为观音大士(观世音菩萨)的初度。
寻声疑自普陀来,又赠杨枝海上回:我循着你的声音寻找,以为是从普陀山传来,又给你赠送上那一枝杨枝,表示海上归来。
缁衲折芦初地去,白衣成果普门开:黑色的僧衣和白色的僧人刚刚离开,普门就敞开了。
数千里路看飞锡,五十三参送善财:几千里的路,看着你像飞鸟一样地离去,五十三次的参拜,送你到善财这个地方。
他日怀师劳远梦,栖霞兰若雨花台:以后怀念老师,在远方做梦,就像在栖霞寺、兰若寺和雨花台那样。
【译文】
空和尚回到长干寺那天,是为观音大士的初度庆典。
循着你的声音,以为你从普陀山而来,又为你送上一枝杨树枝。
黑色的僧衣和白色的僧人刚刚离去,普门就已经敞开。
几千里的路,看着你就像飞鸟般离去,五十三次的参拜,送你到善财这个地方。
以后怀念老师,在远方做梦,就像在栖霞寺、兰若寺和雨花台那样。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一位名叫空和尚的朋友的思念之情。首句即交代了送别空和尚的原因——他刚从普陀山回来,并且还是他的生辰之日。次句中“杨枝”暗指“佛祖”,意在表达诗人对空和尚的敬意与祝愿。第三句“缁衲折芦初地去”,“缁衲”指的是黑色僧衣;“折芦”取自《法华经》,意为“以一苇渡江”;“初去”则表明空和尚即将离开。第四句“白衣成果普门开”,用佛教故事中的“五百罗汉”来比喻空和尚的离去,也暗喻其佛法的成就。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空和尚的深情祝福与期盼,希望他能在远方继续修行,并祝愿自己能在梦中见到他,如同在栖霞寺、兰若寺和雨花台那样。整首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