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自潺湲,晓起寻君日暮还。
不是渔郎迷去路,断无踪迹在人间。

【注释】

  1. 自鼓山:指从鼓山开始游览。
  2. 历凤池:在福州,晋代时曾建有凤池书院。
  3. 寻白云洞:福州有白云洞,相传为晋代王羲之读书处。
  4. 误抵(dù)山麓:指误走至鼓山脚下。
  5. 赵用拙居士:名不详,可能是友人赵氏。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漫游福州期间。全诗以桃花流水、渔郎寻路等意象贯穿,表达了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的愉快心情。
    首联“桃花流水自潺湲”,写春日游山所见。桃花溪边,流水淙淙,春声悦耳,使人心旷神怡。“晓起寻君”一句,表明诗人晨起即起,意欲寻觅友人。“暮还”二字,又说明诗人游兴未尽,直至夕阳西坠才依依不舍地归去。这两句看似寻常,实含深意。桃花流水,本属大自然美景。而诗人却把它比作“晓起寻君”的缘由,既点出出游时间,又暗示了出游目的,使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色彩,显得生动有趣。
    颔联“不是渔郎迷去路,断无踪迹在人间。”承上启下,承接前句,说如果不是渔翁迷路,哪里会有他今日的踪迹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因迷途而返,而是另有所寻。诗人与友人相约同游,但诗人并不只是来观赏风景的。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历史遗迹,特别是著名的白云洞。白云洞在福州城东南郊,相传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读书处。《晋书》载:“王羲之尝畜一妾,甚有姿致;羲之尝一月三往,观其临池书写。”王羲之爱书法,更爱山水。他常到山上寻幽探胜,流连忘返。这里说“不是渔郎迷去路”,就是暗指自己与渔翁一样,也迷上了山水风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因此,“误抵山麓”一句,既表明诗人游览的时间之长,又表现诗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这一联写景叙事并举,把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巧妙结合,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此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作者以简练朴素的语言勾勒了山水之美,抒发了游山玩水时的情趣和对历史的向往之情。全诗虽无惊人之举,却有动人之思,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陈志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