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入江楼,怨入长江水。
悠悠孤光月,寒影沉江底。
长笛吹月落,短笛吹月起。
无情不解吹,有情为吹死。
因风寄远心,不知谁家子。
《江上闻笛》是一首七言律诗,出自唐末五代诗人谭用之。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详解:
- 笛声入江楼:描述笛声随着江风飘入高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感觉。
- 怨入长江水:表达笛声中的怨恨随江水流入远方,增添了诗歌的哀愁色彩。
- 悠悠孤光月:形容月光明亮而孤单地照耀在江面上,形成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景象。
- 寒影沉江底:描绘江水深处,寒光映照下的寂静景象,给人一种深沉而遥远的感觉。
- 长笛吹月落:通过长笛的悠扬声音,引发月亮缓缓下落的画面。
- 短笛吹月起:短笛的声音使月亮重新升起,形成对比和变化。
- 无情不解吹:表达了对这种无情感的笛声无法理解或改变的态度。
- 有情为吹死:有情感的人可能会被这种无感情的吹奏方式所感动或困扰。
- 译文注释:
- 整首诗通过笛声引发的自然景观变化,展现了诗人对音乐与自然美景之间深刻联系的感受。
- “不知谁家子”可能暗指诗人在聆听笛声时的恍惚或迷茫,也可能是对未知吹笛人的好奇。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笛声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音乐美的敏感与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 诗中的“孤光”和“寒影”等词汇,营造了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诗中的反复使用“不知”一词,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外界的无知和困惑,还体现了他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认知和探索。
《江上闻笛》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篇,也是一首蕴含深意的心灵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谭用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世界,让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