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阿母神仙媪,道气自然不知老。
蝉鬓轻非翠钿饰,蛾眉淡谢青螺扫。
西方莅位名独尊,岂若十洲与三岛。
青烟茫茫九州路,下望人间玉山小。
缤纷绛节来万从,摇曳金辗彩云绕。
嫩寒不到六铢衣,乾坤几度扶桑晓。
韩母安人禀仙骨,玉洁冰清世之宝。
兹逢良月初度辰,庆寿重来先青鸟。
堂前无树并芝兰,海上珊瑚间瑶草。
千龄不独献蟠桃,金盘更有如□□。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句“女仙图”即指韩母安人的画像,所以诗中开头就写到“女仙图”。第二句写画中人物的容颜,第三、四句写画中人物的服饰。第五、六句写画中的人物地位,第七、八句写画中人物的仪态,第九十句写画中的人物与人间的关系等。此诗对画像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既写出了画像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怀。全诗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而含蓄。

【答案】

译文:

画中的女神仙是瑶池阿母神仙媪,道气自然不知道老。

蝉鬓轻轻不用翠钿装饰,蛾眉淡淡也无需扫拂青螺。

西方来管理名位独尊,哪里比得上十洲和三岛。

青烟茫茫笼罩九州路,下望人间玉山多么渺小。

缤纷绛节来自万众追随,摇曳金銮彩云环绕。

嫩寒不侵六铢轻衣,乾坤几度扶桑初晓。

韩母安人具有仙人骨相,玉洁冰清为世人珍视。

这番良月正好照见佳辰,庆寿重来先送青鸟使者。

堂前没有树木也没有芝兰,海上珊瑚间有瑶草。

千龄不独自献蟠桃,金盘还有如玉的果。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作者任徐州通判时,因母亲韩氏生日,故作此诗以记之。韩氏,名安仁,字安人,号东园,是苏轼的妻子,也是其妹苏辙的生母。她是一位贤淑而又多才的女子。本诗描绘的是她的画像,但通过这幅画像,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位女性的精神世界。

第一联:“女仙图庆韩伯尚母安人寿”,开篇就点明题旨。“女仙图”即指韩母的画像,所以诗中开头就写到“女仙图”。

第二联:“瑶池阿母神仙媪,道气自然不知老。”两句写画中人物的容颜与神态。“瑶池阿母”是道教传说中的西王母,这里借代韩母。“神仙媪”形容其神采奕奕,容光焕发。“道气自然”是说韩母的容颜如同天赐的一般,自然而有韵味。“不知老”是说韩母的容颜永葆青春,仿佛青春永驻。

第三联:“蝉鬓轻非翠钿饰,蛾眉淡谢青螺扫。”两句写画中人物的发式与眉形。“蝉鬓”是指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样式。“翠钿”是一种装饰品,用来点缀发髻。“蛾眉淡谢青螺扫”是说韩母的眉毛淡雅而婉约,宛如青螺一样柔美。

第四联:“西方莅位名独尊,岂若十洲与三岛。”两句写画中人物的地位与仪态。“西方”是指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这里借指仙境。“莅位名独尊”是说在仙境中韩母的地位无人能敌。“岂若十洲与三岛”是说在人间,她虽然拥有许多财富,却不如仙境中的自在快乐。

第五联:“青烟茫茫九州路,下望人间玉山小。”两句写画中人物与人间的关联。“青烟茫茫”是说在仙境中飘渺不定的云雾。“九州路”是指天下的道路,“人间玉山小”是说在仙境中,即使是天下的高峰也显得渺小,暗示出她在仙境中的地位无人能敌。

第六联:“缤纷绛节来万从,摇曳金辗彩云绕。”两句写画中人物的仪态与色彩。“缤纷绛节”是指华丽的车马,“金辗”是一种车轮,此处借指车驾。“彩云绕”是说车上的人们环绕着车驾,形成一道彩虹般的风景线。“万从”是众多的意思。

第七联:“嫩寒不到六铢衣,乾坤几度扶桑晓。”两句写画中人物的服饰与时间。“嫩寒”是说寒冷的气息并不侵袭她的衣衫。“六铢衣”是古代一种轻薄的服装,用丝织成的,价值不高。“扶桑”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即东方。

第八联:“韩母安人禀仙骨,玉洁冰清世之宝。”两句写韩母的人品与气质。“禀仙骨”是指具有仙女一样的资质。“玉洁冰清”是说她的气质如同冰雪一般纯净。“世之宝”是说她是人间的珍宝。

第九联:“兹逢良月初度辰,庆寿重来先青鸟。”两句写韩母的生日与祝福。“兹逢”是说恰好遇上这个美好的时节。“青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物,常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人。“庆寿重来”是说庆祝她的生日,再次到来。“先青鸟”是说祝愿她能够早一些降临人间,成为凡人的朋友或者伴侣。

第十联:“堂前无树并芝兰,海上珊瑚间瑶草。”两句写韩母的居所与环境。“堂前无树”是指她居住的地方没有花草树木。“并芝兰”是说周围没有花草植物。“海上珊瑚间瑶草”是说在她的居所周围生长着茂盛的珊瑚和瑶草,这些植物都是珍贵的。

第十一联:“千龄不独献蟠桃,金盘更有如□□。”两句写韩母的长寿与贡献。“千龄”是指千年的时间。“蟠桃”是传说中长生不老的食物。“金盘”是指宴会用的盘子。“□□”是说盘中盛放的食物非常丰盛。“更有如□□”是说韩母不仅长寿而且富有,能够慷慨地给予别人。

第十二联:“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作者任徐州通判时,因母亲韩氏生日,故作此诗以记之。”“元丰七年”是公元一〇八四年。“苏轼”是作者的字。“徐州通判”是指担任徐州地区的通判官职。“徐州”是当时的一个州级行政单位。“苏辙”是作者的弟弟,字子由。

这首诗通过对画像的描述,赞美了韩母的美貌、才华与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