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一株何人栽,欲开未开迎春来。
主人归来花欲语,欲语不语令人哀。
往年看花年正少,花前把酒花长笑。
妻能歌舞妾能弹,门外催租无吏到。
二十年来院落空,兔葵燕麦竞为容。
墙角一丛憔悴煞,年年无主泣东风。
今日归来居不住,君今又向何州去?
上林骑马听莺时,慎勿长忘故园树。

【注释】

侯叔庸:即李侯叔,唐末诗人。同州(今陕西大荔)人。与韩建、王建友善。诗以五律见长。其《过故居见迎春一株》一诗中,“迎春”是当时常见的花卉名,又名金英、黄莺花、小黄花等。

何人栽:是谁栽种?

欲开未开:好像正要开花的样子。

主人翁:指诗人自己。

催租无吏到:没有催收赋税的官吏来到门前。

上林:指汉代上林苑,这里借指京城长安。

【译文】

野草中的一株迎春花,是谁栽种的?它好像正要开花的样子。

主人归来,花儿要说些什么话,可是花儿却沉默不语,让人感到悲哀。

往年看花,正当青春年少,花前把酒赏花,花总是在笑着。

妻能歌舞,妾能弹奏,门外催租的官吏也没有,只有妻子在家。

二十年来,院落荒芜,只看见墙角边生长着一株野草,那野草长得非常茂盛,仿佛在嘲笑我。

年年如此,无人过问,只有东风在默默地哭泣。

今天回来后不能居住,你如今又到哪座城市去了?

上林苑骑马听莺声时,千万不要忘了故乡的花草树木。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诗人任左拾遗时期。诗写诗人重游旧居,见到庭院荒凉、草木憔悴的情景,感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全诗语言平淡朴素,而感情深沉真挚,有“沉郁顿挫”之妙。

首联“野花一株何人栽,欲开还闭待春来”,诗人首先描写了一株野花,这株花似乎不是被人栽种的,而是自然地生长在那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才肯开放。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野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这株野花的喜爱之情。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诗人进一步描写了这株野花开放的景象。他看到这株花儿好像正要开放的样子,却又像是将要凋谢的样子,真是欲开还闭,欲语还休,使人感到一种惋惜之情。这一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株野花的生长状态,也暗示出诗人对这株野花的怜惜之情。

颈联“主人归来花欲语,欲语不语令人哀”,诗人进一步描写了这株野花开放的状态。他看到花儿似乎想要说话的样子,可是它又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使人感到一种悲哀之情。这一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株野花的生长状态,也暗示出诗人对这株野花的心情变化,更增添了一层感情色彩。

尾联“往年看花年正少,花前把酒花常笑”,诗人回忆往昔在京城长安观赏花景的情景,那时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常常与朋友一起赏花饮酒,而花儿也总是在笑着陪伴着他。这一段回忆充满了欢乐和轻松的气氛,与前面几联的压抑和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妻能歌舞妾能弹,门外催租无吏到”继续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状况,他虽然拥有妻和妾,但却没有多少时间去欣赏她们的歌舞和弹奏乐器,只有妻子在家里忙碌着催收债务的事情。这一段描写更加衬托出诗人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一句“二十年来院落空,葵燕麦共斗春风”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他看到院子里已经荒芜不堪,只剩下一些枯萎的野草和野花,而那些曾经陪伴他的葵花和燕麦也已经没有了生机。这一联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看似平常的小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忧虑。语言平实而富有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