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平野忽㠝岏,第一关头树影寒。
直上云霄扶日月,半横龙窟障波澜。
地分南北青天阔,江入东西白水宽。
回首柴桑才咫尺,欲寻元亮问休官。
【注释】
㠝岏:高耸貌。
柴桑:古地名。这里指作者隐居之处,今属江苏宜兴。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时诗人年五十七岁,在江西吉安任儒学教授。小孤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形如一砥柱插入长江中流,故又名“江中砥柱”。诗人登临其上,触物兴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联写小孤山突兀挺拔,直插云天;颔联写山顶树影参差,寒风刺骨;颈联写小孤山雄踞两江之间,气势磅礴;尾联写诗人站在小孤山上,遥想当年陶潜的归隐,不禁产生退隐之情。
此诗前四句写小孤山之高峻、雄伟,以“忽”、“第一”等字眼强调突出;后四句则写小孤山之阔远、雄奇,以“横”“障”等字眼加以形容。全诗虽未直接抒情,但通过描写景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退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