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港蒙冲发,开帆驾海涛。
挥戈当落日,杀贼竟清宵。
刀剸犀为甲,鞭驱石作桥。
何人投笔研,自拟汉班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和赏析作答。
“甲午岁”指天启四年(1624)春天,“丹阳道中”指从南京往镇江途中经过的一个小镇。“即事”,即眼前所遇之事。“娄港蒙冲发,开帆驾海涛”句,写诗人在海上乘船,见一艘船正在起锚,扬长而去的桅杆直入云端,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飘然升起。“开帆”指扬帆,“驾海涛”指扬帆远行。诗人描写了这艘战舰的雄姿,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挥戈当落日,杀贼竟清宵”两句用典,“落日”“清宵”都是时间词,分别写出了战斗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问。《后汉书·班超传》载“投笔从戎”的故事。这里化用典故,说自己虽然放下书本,但仍然想像班超那样建功立业。“挥戈”指挥动武器,“杀贼”指消灭敌兵;“竞”是尽、全的意思,“清宵”指整夜,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挥动戈柄奋勇杀敌,直到天明,终于消灭了敌人。
“刀剸犀为甲,鞭驱石作桥”两句,也是运用典故,“刀剸”是用犀角制成的盾牌和铠甲,“鞭驱”是驱使石头建造浮桥,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用犀牛角制的盾牌铠甲抵御敌军的进攻;我指挥士兵把石头运来,筑起了坚固的浮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英勇作战的决心和智勇双全的胆略。
“何人投笔研,自拟汉班超”两句,意思是:谁能像我一样,放下笔杆,投身军务之中?“自拟”指自己比照,“班超”指东汉时期名将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他随窦宪北击匈奴有功,封定远侯。后任西域都护,安定西域五十余国。诗人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愿效法班超,报效国家。
【答案】
译文:
甲午年春,我在南京到镇江途中经过一个小镇,看到一艘战舰正在起锚,扬起白色的船帆,驶向大海。
挥动兵器,抵挡着落日,一直杀到天亮。用石头建造浮桥,赶着牛羊群去喂马草料。
我放下笔杆投身军务,自比班超。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舟行所见,首联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战舰在海面上扬帆远航,扬起白色的船帆迎着海风驶向茫茫大海。颔联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在船上与敌人搏斗的情景:手持戈矛,挥舞自如地抗击着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直至天明时分才将敌人全部消灭。颈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勇猛无畏精神。他利用手中之利物——刀砍犀角制作而成的盾牌和铠甲,驱赶着石块,为军队修建桥梁。尾联诗人抒发了豪情壮志,表达出自己渴望投身于沙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