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钱塘别,于今十载馀。
扶摇鹏鴳异,相失燕鸿如。
代祀临南镇,移家赋卜居。
高林疏雨霁,南望正愁予。

【解析】

  1. 钱成夫编修的诗作,内容上多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在杭州与友人分别后十来年的今日,又回到故乡,但见“高林疏雨霁”,于是不禁想起十年前和友人分别时的情形,并由此而引起愁思。“扶摇”句,是说当时诗人正在乘船,正像鹏鸟那样扶摇直上,一去万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
    钱成夫编修
    忆昔钱塘别
    ①十年前,诗人与友人在钱塘分别。十年后,诗人重归故里,面对高林疏雨,顿生怀旧之情。
    ②十年间,诗人经历了多少世事变迁。
    ③诗人此时身处何处?
    ④诗人为何而愁?
    ⑤诗人所思何许人?
    ⑥诗人所忆何事?
    ⑦诗人何时再访友人?
    ⑧诗人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⑨诗人此行有何感慨?
    ⑩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
    回想当初我们是在钱塘告别的,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我正乘着船,就像那只扶摇直上的大鹏,一转眼就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远了。如今我又要回到故乡,但是,却再也见不到那曾经和我相依为命的朋友了。我在南方的某地,现在正在举行祭祀活动,而且要迁居到新的住处去呢。我站在茂密的树林下,看着天晴雨止,可是,我却只能远远地望着远方,心中十分忧愁。
    赏析:
    此诗首句开门见山,点明“忆昔”二字,便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记忆之中。“于今”二字则把读者的目光由过去引向了现实。这两句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是全诗的关键。因为,没有十年前与友人在钱塘分别的回忆,就没有后来十年后的思念;没有十年后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也就不会有眼前的惆怅。因此,首二句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是全诗的枢纽。
    次句以“扶摇”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当年自己乘船离别时的情状,从而引出下面的“鹏鴳”之比。“扶摇”是大风的意思,“鹏鴳”指大雁、鸿鹄等飞鸟。《庄子·逍遥游》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说大鹏鸟乘风高飞,可以横渡三千里的海洋,甚至高达九万里高空。这既表现了自己乘船离去时的心情,也暗寓了自己将来再次返回时的情景。
    颔联两句写诗人此次重归故乡后所看到的景象。由于诗人刚刚离开故乡,所以眼前所见的景物都显得那么新鲜可爱:高高的树木,稀疏而明亮的细雨。然而,就在这种景色中,诗人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正愁予”,是说诗人看到如此景色,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南望”,是说诗人在遥望着南方的某个地方,也就是自己的朋友所在的地方。
    颈联两句写诗人的所见所感。“代祀”,是指代替祭祀。“南镇”,是指南方的一个城镇。诗人在南镇祭祀之后,便开始考虑迁居的问题了。“赋卜居”,即决定在哪个地方定居下来。“高林疏雨霁”一句是说,虽然刚刚下了一阵雨,但现在阳光已经出来了。“疏雨霁”表明天气已经晴朗,“霁”字则暗示了雨过天晴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好转。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高林疏雨霁”,是说高树沐浴在雨过天晴的阳光之下,空气变得异常清新;“南望正愁予”,“南望”一词,既是说诗人在南镇祭祀之后,准备在那里定居;又是说,他之所以“正愁予”,是因为他想到那里以后,可能看不到老朋友了。“正愁予”三字既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心境,又为全诗增添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从这首诗的结构上看,前四句都是铺垫,最后两句才是本诗的重点。因此,尾联两句虽然只是短短的十二个字,但却是全篇的精魂之所在。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并没有一般送别诗中常有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句子,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像“鹏鴳”一样乘风而去。这种写法既新奇又贴切,既生动又形象,使诗歌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