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读书茅屋底,况是前朝忠孝家。
宛若商歌出金石,又如长啸隔烟霞。
风传清漏音相答,雪洒虚窗韵更嘉。
洛下诸生应效咏,却怜司马听琵琶。
《书声斋为钱生赋》是明代诗人袁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幽人读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前朝忠孝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身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诗的开篇“幽人读书茅屋底,况是前朝忠孝家”。这句话通过对“幽人”和“前朝忠孝家”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宁静、充满智慧氛围的场景。这里,“幽人”可能指的是一个隐居在简陋环境中的学者,他的书房设在茅屋底下,这样的环境显得更加清贫而高雅。而“前朝忠孝家”则表明这个学者来自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他的祖先可能是一位忠诚的官员或贤良的士人。这种背景赋予了这位学者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诗中的句子“宛若商歌出金石,又如长啸隔烟霞”,将读书声比喻成悠扬的商歌声和深沉的长啸声,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读书时那种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感觉。这种声音仿佛能够穿透云雾,直达心灵深处,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这也体现了读书声对诗人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作用。
诗中的“风传清漏音相答,雪洒虚窗韵更嘉”,则是通过风声和雪声来衬托读书时的静谧与和谐。这里的“清漏”指的是古人计时所用的漏壶,它滴答作响的声音与读书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美妙的音响效果。而“雪洒虚窗韵更嘉”则描绘了一个冬日雪景中的书房场景,雪花落在窗户上,与窗外的自然景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种场景不仅令人感到舒适和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诗的结尾部分“洛下诸生应效咏,却怜司马听琵琶”,则是表达了对其他学子的鼓励和期待。这里的“洛下诸生”指的是洛阳地区的学子们,他们应该效仿这位学者的学习精神,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然而,诗人却“却怜司马听琵琶”,这里的司马指代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阮籍,他因为不满现实而被免官回家,经常弹奏着琵琶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感慨。这句结尾既表现了诗人对阮籍才华的赞赏,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幽人读书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古代忠孝家学传统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