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度麦城道,三分汉寿侯。
蛮乡耘土瘦,鬼俗见鸦愁。
烈迹穷诸夏,青山让北丘。
毗尼称弟子,荤血可能休。

诗句原文与译文对照

荆门道中赏析与注释

  1. 诗句原文
    十度麦城道,三分汉寿侯。
    蛮乡耘土瘦,鬼俗见鸦愁。
    烈迹穷诸夏,青山让北丘。
    毗尼称弟子,荤血可能休。

  2. 译文注释

  • 诗句原文

  • “十度麦城道” - 描述通过多次行走于麦城之路。

  • “三分汉寿侯” - 表示在汉寿的某个部分。

  • “蛮乡耘土瘦” - 描绘了蛮族地区耕作土地的贫瘠状况。

  • “鬼俗见鸦愁” - 反映了当地鬼怪和习俗给旅行者带来的忧愁。

  • “烈迹穷诸夏” - 表达了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豪迈。

  • “青山让北丘” - 暗示青山因尊崇而退让。

  • “毗尼称弟子” - 指跟随佛法或师法的谦卑态度。

  • “荤血可能休” - 暗示荤腥的食物将不再享用。

  • 译文注释

  • “十度麦城道”:多次走过麦城的道路,表明行程的艰辛和对这个地方的熟悉。

  • “三分汉寿侯”:在汉寿的一部分区域,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或历史地位。

  • “蛮乡耘土瘦”:蛮族地区的土壤贫瘠,反映出当地艰苦的环境条件。

  • “鬼俗见鸦愁”:当地的鬼怪和习俗给人带来忧愁,可能是由于不吉利或恐怖的氛围。

  • “烈迹穷诸夏”:足迹遍布整个华夏大地,展现了广阔的游历范围和豪情壮志。

  • “青山让北丘”:因为尊崇而让出位置,可能是对某个神圣场所的描述。

  • “毗尼称弟子”:表现出对佛法或师傅的尊敬,体现了谦逊的学习态度。

  • “荤血可能休”:可能不再食用荤腥食物,反映出对健康或信仰的考虑。

  1. 赏析
  • 诗意表达: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深刻体验。从跋涉麦城、探索蛮地到面对鬼俗的忧愁,再到对自然和信仰的崇敬,每一节都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感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人感受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1. 相关文献与研究
  • 罗洪先的研究:作为明代著名的方志学者和状元,罗洪先的《荆门闸道中》不仅是其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其学术思想的体现。他的作品多关注地方志的编纂和文化传承,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
  • 袁宏道的研究:袁宏道是明代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性灵说和对自由的向往而著名。在《荆门道中》中,他的诗作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点,特别是在对待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上。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蕴含深刻的哲理。
  • 黄公辅的研究:黄公辅的《荆门道中》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和历史的深情。这首诗通过对荆门一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自豪。同时,它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传统价值坚守的信念。
  1. 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 创作背景:这些诗歌作品大多创作于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的动荡、文化的碰撞以及文人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为这些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
  • 时代意义: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状态的反映。它们记录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如何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