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依梵侣,静里几番忙。
白骨通文字,青蒲作讲床。
月花根干老,天女鬘鬟香。
偶见题名处,桃灯感渭阳。

【注释】

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闱第三报志喜仍用散木韵践前约也:九月初五,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得”、“仍”都是“得到”的意思。“三弟”、“第三”是说有三个弟弟中有一个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京闱”,指京城的科举考场。“第三”是说第三个弟弟考中了举人。“得”是“得到”的意思;“第三”就是“第三个”;“京闱”,是科举考试的名称。“报”是指得到消息,报喜。“志喜”就是高兴地祝贺。“仍用散木韵”是说仍然使用《散木》诗的韵脚。“践前约”是说履行之前的承诺,也就是继续写诗。

读书依梵侣:读书的时候,我像佛祖的弟子一样虔诚地学习。“依”,是依靠、遵循之意;“梵侣”就是佛教徒。

静里几番忙:在安静的时候,我却有几件事情要忙碌。

白骨通文字:白花花的骨头上都刻着文字。“白骨”是泛指死人的骨头;“文”就是文字;“字”就是文字。“白骨通文字”意思是说这些白色的骨头上刻着很多的文字,形象地说就是白骨如山,满山都是刻满了文字的骨头。“通”,是指遍布,到处都是。

青蒲作讲床:青蒲草做成的讲台。“蒲”是指一种植物,即水葱,又叫水葱菜、香蒲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讲床”就是讲课时用的桌子,这里特指讲台。

月花根干老:月亮下的花朵和树根都已经干枯了。“月花”是一种植物名,即玉簪花,也叫玉簪、玉笋花;“根干”指的是花木的根和干,“老”是指凋零;“月花根干老”形象地描绘了月色下花儿已经凋谢,树叶也已经枯萎的情景。

天女鬘鬟香:天上的女神戴着花环,头上飘着香气。“天女”是指仙女;“鬘鬟”是花环的意思;“鬟”是发髻,“香”是指香气。“鬘鬟香”形容了天上的仙女们头戴花冠,香气扑鼻的美丽形象。

偶见题名处,桃灯感渭阳:偶尔看到墙上有题字的地方,就想起故乡渭南的事情。“题名”是指墙上留有字迹;“桃灯”是指桃花灯;“渭阳”是指渭河之阳,也就是渭南,渭南是作者的故乡。“偶见”是指偶然看到;“渭阳”就是渭南。“桃灯”是指春天夜晚的灯火,“感”是怀念的意思;“渭阳”就是渭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偶然看到墙上有题字的地方,就会想起故乡渭南的事情,勾起对故乡的回忆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三弟取得科举考试中第三名的消息而高兴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读书”、“静里”、“白骨”、“青蒲”、“月花”、“天女”、“桃灯”、“渭阳”为关键词,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与运用,表达了对科举考试中第三名的三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故乡渭南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读书依梵侣,静里几番忙。”描述了诗人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依然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体现了诗人勤奋好学的精神。后两句“白骨通文字,青蒲作讲床。”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四句“月花根干老,天女鬘鬟香。”则是对前面诗句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描绘月亮下的花朵已经凋落、树根已经干枯的景象,以及天上的女神戴着花环、头上飘着香气的美丽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留恋之情。

最后两句“偶见题名处,桃灯感渭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回忆墙上有题字的地方,回忆起故乡渭南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科举考试中第三名的三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故乡渭南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