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何曾过,西山亦未登。
袖中无半刺,须上有层冰。
梦入冲烟鹤,书询过海僧。
省庐真似水,知汝不求丞。

赏析如下:

  1. 作者简介 -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以散文著称,尤擅长游记。
  • 黄竹石入都作别:此诗是作者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政治原因离开家乡苏州时所作,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 诗句解析
  • 北阙何曾过:北阙为汉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此处代指皇帝居所。诗人未曾涉足于此,表达了自己对权力中心的遥远和疏离。
  • 西山亦未登:西山位于京城之外,诗人未曾登临,意味着未能亲近朝政或实现抱负。
  • 袖中无半刺:诗人衣袖中没有携带代表身份的名片,暗示其未能在朝廷中获得一席之地。
  • 须上有层冰:形容人的心境如同被冰雪覆盖,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
  • 梦入冲烟鹤:梦中梦见了冲烟鹤,象征着超脱和自由。
  • 书询过海僧:询问过海上僧人,表达了对远方僧人的关心,也反映了自己对佛法的向往。
  1. 作品背景
  • 政治环境:明代中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 地域特点:苏州位于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诗人无法在此安居乐业。
  1. 艺术手法
  • 对比映衬:通过对比北阙的高门大户和西山之遥,突出了自己与世隔绝的状态。同时,将梦中冲烟鹤与现实对比,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象征手法:如西山、冲烟鹤等,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代表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 虚实结合:诗歌中既有现实描写,如“北阙何曾过”、“西山亦未登”,也有梦境描绘,如“梦入冲烟鹤”。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1. 情感表达
  • 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逃避。
  • 怀才不遇:诗人虽才华横溢,却难以施展才华,只能寄情山水。
  • 渴望自由:通过梦境中的冲烟鹤,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抗。
  1. 文化内涵
  • 佛教影响:诗中多次提及“僧”字,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向往。
  • 山水情怀:苏州地处江南,自然风光美丽,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1. 赏析总结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政治风波中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诗人借山水寄托理想,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竹石入都作别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它不仅是诗人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于理想、权力、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