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复须臾坐,夕阳山气佳。
人归烟雨寺,春到海棠花。
茜甲缘畦吐,青溪带郭斜。
楼台深隐隐,种竹定谁家。
暮春偕苏潜夫丘长孺李茂实僧宝方雪照出郭
且复须臾坐,夕阳山气佳。
人归烟雨寺,春到海棠花。
茜甲缘畦吐,青溪带郭斜。
楼台深隐隐,种竹定谁家。
注释:
暮春:指春季的傍晚时分,也就是春天的末梢。
偕:一起。
苏潜夫:即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丘长孺:即丘崇,宋代画家。
李茂实:即李公麟,宋代画家。
僧宝:即僧人宝觉,佛教高僧。
方雪:指僧人法真,佛教高僧。
出郭:从城外出去,指游赏。
须臾:片刻。
夕阳山气佳:夕阳下的山色景色很美。
烟雨寺:被烟雨笼罩的寺庙。
人归:人们归来。
春到:春天到来。
茜甲:红色的衣裙。
缘:沿着。
畦(qí):田地。
吐:开放。
青溪:青色的小河。
带:围绕。
郭:外城。
楼台深隐隐:远处的楼台在朦胧中隐约可见。
种竹:种植竹子。
谁家:是谁家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丘崇、李公麟、宝觉和法真的作品。他们在暮春时节一同出游,游览了郊外的美景,留下了这五首诗作为纪念。
首句“暮春偕苏潜夫丘长孺李茂实僧宝方雪照出郭”描述了他们出游的时间和同伴。暮春指的是春季的末尾,天色渐晚的时候。他们与几位朋友一同出游,包括苏潜夫、丘长孺、李公麟、宝觉和一位僧人方雪。他们乘坐船只,欣赏着夕阳下山色的美好,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次句“且复须臾坐,夕阳山气佳。”表达了他们暂时停下脚步,欣赏夕阳下的山色景色的情景。这里的“且复须臾坐”意味着他们暂时停下来休息,不再急于继续前进。“夕阳山气佳”则描绘了夕阳下的山景,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这句诗既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第三句“人归烟雨寺,春到海棠花。”承接上文,描绘了他们在山中行走时看到的景象。人们回到了寺庙,春天已经到来,海棠花也开始绽放。这里的“人归烟雨寺”意味着人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到了寺庙中休息。“春到海棠花”则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句诗既表达了他们对寺庙的喜爱,也反映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第四句“茜甲缘畦吐,青溪带郭斜。”进一步描绘了他们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人们穿着红色的衣裙,沿着田地边缘漫步;青色的小溪围绕着外城蜿蜒流淌。这里的“茜甲”可能指的是一种红色的衣服或裙子,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青溪带郭斜”则描绘了小溪绕过外城,流淌在地面上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游兴,还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最后一句“楼台深隐隐,种竹定谁家。”以景结情,表达了他们在游玩过程中所见到的建筑景象。远处的楼台在朦胧中隐约可见,仿佛是一座座独立的家园。这里的“楼台”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楼阁或亭台,它们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感觉。而“种竹定谁家”则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那些种植竹子的庭院一定属于某个人。这句诗既展现了他们对古代建筑的欣赏,也暗示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