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水日潺湲,肠断湘妃竟不还。
千里苍梧常在眼,君山真作望夫山。

【注释】

君山:洞庭湖中一个小岛。苍梧:即湖南零陵县一带,相传舜妃娥皇、女英二妃溺于此地,故又称“潇湘”。望夫石:在君山南麓,传说为舜帝之妻娥皇、女英投江后化为石头。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元和六年(811年)游君山时所题之作。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写君山,把神话故事与现实景色融为一体,借古喻今,寄托自己对贤臣的怀念之情。全诗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意境幽美,语言流畅自然。

“洞庭湖水日潺湲,肠断湘妃竟不还。”开篇两句,点明了题目中的“君山”和“湘妃”。“洞庭湖水日潺湲”,写君山之高远,水之澄澈。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洞庭湖中,海拔200米左右,高出周围平地30米,山上绿树葱茏,风景秀丽。“潺湲”,流水声;“肠断”,极度悲痛,形容湘妃的哀怨之声,不绝于耳。湘妃,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传说尧让位给舜时,舜去南方巡狩,尧逝世后,因舜未将帝位让给其他儿子而发怒,于是娥皇、女英二人投湘江而死。后来人们就称她们为湘夫人。这里诗人借用了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两位妃子的无限怀念。

“千里苍梧常在眼,君山真作望夫山。”“千里苍梧常在眼”,写君山之远。“望夫山”,指传说中的“湘夫人望夫石”。据说,舜帝外出,其妃娥皇、女英在洞庭湖畔遥望他的身影,最后化作石头长眠于此地。诗人通过“苍梧”一词,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湘妃的深切怀念。这里的“苍梧”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遥远的地域。

全诗通过对君山的描绘和对湘妃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贤臣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