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冲寒陇,徒行涉涧泉。
浮名争属目,贫病任流传。
遍野惊群盗,沧江当并边。
乡关曾未靖,况也勒燕然。

【注释】:

  1. 陇:山。
  2. 涧泉:溪流的水。
  3. 浮名:虚名,空名。
  4. 穷病:贫困之病。
  5. 沧江:黄河。
  6. 燕然:指塞北的边关。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诗人在广东任职期间。当时元朝统治者正加紧对南方进行侵略,而元朝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也使诗人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因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首句写诗人归自岭右暂憩乡园时的情景。“短褐冲寒陇”,陇指北方边远地区,因边塞寒冷,所以穿着短褐衣御寒。“徒行涉涧泉”,是说诗人徒步行走,经过溪涧。这两句是说诗人从岭外回乡途中所见所感。

次句写他看到百姓疾苦而深感忧虑的情况。“浮名争属目,贫病任流传。”这是说社会上那些追求虚名的人们,他们的名字都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那些贫穷多病的人却任其自然发展,不受社会注意。这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三四句写诗人看到群盗横行、边疆告急的景象。“遍野惊群盗,沧江当并边。”意思是说,到处都被群盗骚扰,边境上又发生了战争。这两句是诗人对当时局势的担忧。

末联写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乡关曾未靖,况也勒燕然。”意思是说,家乡还没有太平安定,况且还有燕然这个地方需要收复,国家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和忧虑。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体诗,共四联八句。它通过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诗人深沉的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