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时予跂日心忉,一苇难航自郁陶。
无那三秋销客路,遥知九辨入君骚。
登山临水方悲远,暮雨朝云复赋高。
我亦离歌归楚调,安知清响发江涛。
【注】
大通:县名,在今安徽六安西南。
同使:一同出使。宋:宋玉,战国时辞赋家。
今础书:今础,即韩愈之字,韩愈《祭柳子厚文》中说韩愈“得吾师于道州,闻其讲授于先圣。”
知至广济:知,到;广济,指宋代著名学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相需:相互需要。
一苇难航自郁陶:一芦苇难以撑船,比喻困难重重。
三秋:秋天。
九辨:即《九辩》,是楚辞作品。
登山临水:登上山峰,面对流水。此处用典,指登高远望。
暮雨朝云:暮雨朝霞,喻世事变化不定。复赋高:又赋诗抒情。
离歌归楚调:离歌,指离别的曲调。楚调,指楚国的音乐。
清响:清脆的声音。发江涛:形容声音如江涛激荡。
【译文】
舟船滞留在大通,得知同行的人将到达广济,相互需要多日。
经过长时间盼望,一天天盼望太阳出来,但心中却十分忧伤,因为一叶小舟难以航行。
因天气不好,客路难行,我不禁感到惆怅。遥想当年,范仲淹的《九辩》被传诵。
站在山巅,面对流水,我正感叹着远离故乡的悲哀。傍晚时分,雨云交加,又写起诗篇抒发感慨。
我也吟咏离别的歌谣,回归故乡。谁知道那清脆的歌声会激起江水的浪涛?
【赏析】
本诗为韩愈在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贬官阳山县令时所作。当时诗人与李汉同在阳山任职,而韩愈比李汉早到阳山一年,所以韩愈有这首诗寄给李汉。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此次谪居的背景。次句“经时”二字,写出诗人长期盼望友人到来的心情。“跂日心忉”,意思是盼望已久,终于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但心情仍然十分忧伤、痛苦。这是由于自己的处境艰难,又不便向朋友诉说,只好把这种心情写在诗里。“一苇难航自郁陶”,意思是说,一叶小舟难以航行。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心境,也暗示了自己处境的艰困。“无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王敦)在君侧,恒与人钱三百文,散掷处都尽。其舍人欲检校之。右军云:‘如此辈人,不可舍去。’”意谓无法摆脱困境,只能忍受愁苦的煎熬。“无那”、“自郁陶”,两词连用,既写出了诗人的无奈心情,也表现出他内心悲凉、抑郁的感情状态。
第三句“无那三秋销客路”,意思是说,不知不觉中已度过了三个秋天。“三秋”一词,既是实指时间的流逝,也是虚指岁月的变迁。“销客路”三字,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销”,同“消”,意为消磨、消逝。“客路”即旅居异地的道路,这里指作者的贬谪之路。“销客路”,既写出了诗人仕途不顺的遭遇,也表达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第四句“遥知九辨入君骚”,意谓通过范仲淹的作品来了解他的情怀。“九辩”,指《九辩》这篇辞赋。“君骚”,即《楚辞·离骚》。“九辩”是《楚辞》中的一篇著名作品。《楚辞·九辩》是屈原在流放过程中所作的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曾说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在这里,“九辨”正是韩愈以“小言”来抒写“大义”,表达他对朝廷腐败现象的强烈谴责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君骚”则是韩愈借《楚辞·离骚》中的某些篇章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遥知”,意谓从远处知道。“九辩”和“君骚”都是古人常用的典故,用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五句“登山临水方悲远”,意谓站在高处面对流水,才更感到人生的痛苦。“登山临水”二句,既是韩愈对自己处境的描写,也是对范仲淹的遭遇的同情。“悲远”,指对遥远地方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自己的心境,也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切关怀。
第六句“暮雨朝云复赋高”,意思是指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重新回到故乡吟咏诗篇。这里的“暮雨朝云”,原指春秋时齐桓公的夫人卫姬与易牙之间的私情,后来成为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典故。“复赋高”,意谓重新吟咏诗篇。“赋高”,即吟诗作赋。这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的感慨。
最后一句“我亦离歌归楚调”,意思是说,我也吟唱离别的歌曲,回归故乡。这一句既写出了自己的心境,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楚调”,指的是楚国的音乐。这一句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特点,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
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在阳山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悠扬,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