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任衣冠此一君,西周以下孰堪云。
叹髀非关求将急,伤心惟有佐民殷。
坚边设堠兵徐偃,吠狗鸣鸡人自欣。
北邮始息龙堆焰,南尉初通瘴岭云。
赐半田租今屡见,十馀钱粟古谁闻。
六七十翁忘市井,如小儿状日为群。
已除秘祝加圭币,岂令衣绨杂绣纹。
生止露台安故室,死留瓦器罢高坟。
为汉太宗真莫愧,呜呼仁哉可曰文。
仁以胜残刑果措,文不废武意长勤。
申屠尚肃高朝纪,周亚终传细柳军。
二十三年培四百,百千万载共氤氲。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译文:
- 诗句释义:“能任衣冠此一君,西周以下孰堪云。”
- “能任”:能够承担或胜任某项工作。
- “衣冠”:这里指的是文官。
- “此一君”:这里的“此”指的是作者认为可以担当此重任的人。
- “西周以下”:指自西周以来的其他朝代或君王。
- “孰堪云”:谁能够胜任呢?
译文:能胜任文武百官之职的君主,在西周之后,有谁能胜任?
诗句释义:“叹髀非关求将急,伤心惟有佐民殷。”
- “嗟”:感叹词。
- “髀”:大腿。
- “非关”:不是。
- “求将”:寻求将领。这里可能是指寻求能征善战的将领。
- “殷”:多、重的意思。
- “只有辅佐民众才真正感到伤心。”
译文:感叹大腿不因寻找良将而显得重要,唯有辅佐百姓才是真正令人悲伤的事情。
诗句释义:“坚边设堠兵徐偃,吠狗鸣鸡人自欣。”
- “坚边”:坚固边防。
- “堠”:古代边防哨所。
- “徐偃”:慢慢停止。
- “吠狗鸣鸡”:形容边疆的安宁。
- “人自欣”:人们感到快乐。
译文:在边疆设立烽火台和哨所,使边境得以稳固,士兵们也渐渐停歇了警戒,边境上的狗也不再叫,鸡也不再啼鸣,人们因此感到很欣慰。
诗句释义:“北邮始息龙堆焰,南尉初通瘴岭云。”
- “北邮”:北方的使者或信息。
- “龙堆”: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传说中藏有火龙,故名。
- “瘴岭”:南方瘴疠之地,气候湿热。
- “南尉”:南方的郡守或县令。
- “通”:开通。
- “瘴岭云”:瘴气弥漫的山岭云雾。
译文:北方的使者终于平息了龙堆地区的战乱火焰,南方的郡守或县令刚刚开始控制瘴疠之地的疫情。
诗句释义:“赐半田租今屡见,十馀钱粟古谁闻。”
- “赐”:赐予。
- “半田租”:一半的田地租金。
- “今屡见”:现在经常见到。
- “十馀钱粟”:十多个钱币的粮食。
- “古谁闻”:古代谁听说过?
译文:朝廷赐予百姓一半的田地租金如今已经屡见不鲜,古代谁会听说这种恩惠呢?
诗句释义:“六七十翁忘市井,如小儿状日为群。”
- “六七十翁”:六十至七十岁的老人。
- “忘市井”:忘却了世间繁华。
- “如小儿”:像小孩子一样。
- “日为群”:每天聚集在一起。
译文:六十至七十岁的老人已经忘记世间的纷扰,他们像小孩子一样聚集在一起。
诗句释义:“已除秘祝加圭币,岂令衣绨杂绣纹。”
- “已除”:已经被消除或去除。
- “秘祝”:私下祈祷或祭祀。
- “圭币”: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圭、璧等礼器。
- “岂令”:难道要。
- “衣绨”(tí): 粗麻布。
- “杂绣纹”:掺杂着刺绣花纹。
译文:我已经除去了私下祈祷或祭祀的习俗,难道让我穿着粗麻布的衣服混杂着刺绣花纹吗?
诗句释义:“生止露台安故室,死留瓦器罢高坟。”
- “生止”:生活终止。
- “露台”:指别墅或私宅的露天平台。
- “安故室”:安葬在旧居或墓地。
- “死留”:死后留下。
- “瓦器”:瓦罐或其他陶制品。
- “罢高坟”:埋葬在低矮的坟墓里。
译文:我一生都在露台上安顿下来,死后只留下了瓦罐和其他简陋的物品来埋葬我的坟墓,不再有高大的坟墓可供后人凭吊。
诗句释义:“为汉太宗真莫愧,呜呼仁哉可曰文。”
- “为汉太宗”:以汉代的太宗皇帝为榜样。
- “真莫愧”:确实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 “呜呼仁哉可曰文”:感叹他的仁德和文治成就是如此辉煌,可以说是完美的。
译文:他真是汉太宗那样的贤明君主,他的仁德和文治成就如此辉煌,可以说是完美的,值得我们称颂。
赏析:这是一首赞颂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通过赞美其仁德和文治武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领导人的期望和尊敬。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