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
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
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琼台十县与三州,屹立南溟抗百流。

水接扶桑先得日,山逢寒露未惊秋。

云横婺母堆双髻,雾散陶公出一头。

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

注释:

  1. 琼台十县与三州:指的是海南地区有十个县和三个州。
  2. 屹立南溟抗百流:形容海南的地形高耸入云,像是在南方海域中矗立着一座山峰,抵御着百条河流。
  3. 水接扶桑先得日:扶桑是传说中的太阳神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代海南的水源。水与扶桑相接,意味着海南地区的水源充足,能够先于其他地方获得水源。
  4. 山逢寒露未惊秋:山在寒冷的露水中没有显示出秋天的迹象,说明这里的山林植被茂密,四季分明。
  5. 云横婺母堆双髻:婺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这里用来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像女神的双髻一样。
  6. 雾散陶公出一头:陶公是指陶渊明,这里用来比喻云雾消散后,露出的山头。
  7. 只道瀛洲登未得,不知身已在瀛洲:原本以为登上了瀛洲(即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是不可能的事情,却没想到自己实际上已经身处其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海南地区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山水、气候等自然现象的描写,展现了海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态环境。诗中的“水接扶桑先得日”和“山逢寒露未惊秋”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海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的特点。而“云横婺母堆双髻”和“雾散陶公出一头”则用优美的意象描绘了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壮阔景象。整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海南美景的喜爱和赞叹,也表达了他对于仙境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