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辽事杂诗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注释:

  1. 卢龙雄塞:指卢龙塞,古称东陉关或土门,位于今北京怀柔西北的长城上。
  2. 倚天开:形容地势高耸,如同依靠着天空。
  3. 十载:十年。
  4. 敌骑来:指敌人的军队来侵扰。
  5. 碛里:沙漠之中,即边塞之地。
  6. 角声:古代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的信号声,这里指战鼓声。
  7. 回中:地名,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
  8. 烽色: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烽火,这里指烽火的颜色。
  9. 陵园:指墓地或皇家园林。
  10. 白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秋分前后的清晨。
  11. 青磷:一种矿物,古人认为其发光如鬼火,这里借指烽火。
    赏析:
    《辽事杂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首句“卢龙雄塞倚天开”,以壮丽的笔触勾勒了卢龙塞的雄伟地势,给人以震撼之感。这句中的“倚天开”更是将卢龙塞的气势推向了极致,仿佛它直插云霄,与天地相依。这种描写手法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第二句“十载三逢敌骑来”,则转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诗人回顾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三次边疆战争,这些战役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然而,尽管历经艰险,国家依然屹立不倒,这不禁让人感到自豪。这里的“三逢”不仅指的是次数,更暗示了战争的频繁和激烈。
    接下来两句“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在沙漠之中,角声此起彼伏,犹如天地之间的交响曲。而回中的烽火,更是如同一道道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夜晚的天空。这些描写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又通过声音和色彩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两句“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则是对战争带来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陵园里的白露一年又一年地弥漫开来,而城市的城墙却因战争而变得残破不堪,夜晚的青磷更是增添了一份凄凉。这里的“哀”字用得十分到位,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悲伤,也反映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情感饱满、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边塞风光与战争场景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他通过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