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艇黄云下,黄云几度歌。
登高云压帽,度密雨沾蓑。
瀑涧宵鸣瑟,山花昼拥罗。
野人携茗榼,路打铁桥过。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中“系艇黄云下”,写诗人泊舟在黄云山下,山色如烟,景色迷人;“黄云几度歌”,是说诗人多次登上山顶,唱着山歌;“登高云压帽”句和“度密雨沾蓑”句,写诗人站在高处,头顶云雾缭绕,脚踩细雨淋湿了蓑衣。“瀑涧宵鸣瑟”,是说瀑布声如琴瑟,夜深时更加响亮。“山花昼拥罗”,是说山花在阳光下灿烂夺目,犹如簇拥的罗帐。“野人携茗榼”,是说一位隐士带着茶具,来到溪流边品茶。“路打铁桥过”,是说诗人沿着铁索桥走过,欣赏沿途风景。

【答案】

译文:

船停黄云山下,黄云几回歌声嘹亮;

登高顶,云层遮顶头冠难挡;

雨密密地洒在蓑衣上,瀑布声似琴瑟鸣响;

日间阳光照耀满山花,野人携茶壶来溪旁。

赏析:

首联“系艇黄云下,黄云几度歌”。黄云山地处大别山区,海拔1500余米。诗人从黄石镇到黄云山下,一路行来,只见群山连绵,绿树成荫,白云缭绕,令人目不暇接。他乘兴而作,在黄云山下系舟。黄云山以奇松、怪石、云海闻名遐迩。此诗一开头即点明题意:“系艇黄云下,黄云几度歌。”黄云山下的黄云观,相传是东晋时期著名道教仙人许逊炼丹的地方,因此山上有许多道观、古庙,香火鼎盛。诗人来到这里,不禁吟起《登黄鹤楼》一诗来:“昔年曾向五云端,今日重游此地欢。回首夕阳红万朵,落霞与雪一时看。”诗人站在黄云山顶,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的太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边的朵朵红云,那红得像雪的晚霞与飘浮的雪花一起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起杜甫的名句:“迟日江春入旧年”,感叹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年。

颔联“登高云压帽,度密雨沾蓑”。这里诗人用两个动作描写自己登山的情景:一是“登高”;二是“度密雨”。诗人登上山顶,只见层层叠叠的白云遮住了山顶。这时他头上的帽子被云雾遮住,看不见了。诗人只好低头用手巾包住头巾,以免被雾气淋湿,这就是“云压帽”。“度密雨沾蓑”,说的是诗人走在一条小路上,雨越下越大,连身上的蓑衣都打湿了。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登山时的险恶环境及恶劣天气。同时,也写出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颈联“瀑涧宵鸣瑟,山花昼拥罗”。“瀑涧”是指山间飞瀑。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水声冰下急,沙响雪中明”(《琵琶行》)。这里的“瀑涧”指的就是山间的飞瀑。诗人来到黄云山顶,抬头一看,只见一道飞瀑从悬崖峭壁上泻下,发出阵阵轰鸣声响彻山谷。“山花昼拥罗”,写的是山中盛开的花簇拥在一块罗帐上,形象地写出了山花烂漫的盛况。

尾联“野人携茗榼,路打铁桥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中的隐士提着茶罐下山来,他走过一座铁索桥。“野人”在这里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隐士。“茗榼”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形如圆筒,上面有盖。“携茗榼”即指提酒葫芦。“路打铁桥过”中的“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这位隐士正在走一座铁索桥。“打”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隐士走路的小心翼翼,又表现出他轻快的步伐。

全诗通过描绘黄云山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