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啼莺正满山,傍花随柳水云间。
古来曾点称如许,不是天公不放闲。
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天游山时的即兴之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首句“三月啼莺正满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三月的山中,莺鸟正在欢快地歌唱。这里的“啼”字,既形容了莺鸟的叫声,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轻松。
诗人写到:“傍花随柳水云间”。这里的“傍”字,形象地描绘了花儿、柳树枝条随风摇曳的景象。而“随”字,则让人联想到鸟儿在花间、柳边自由飞翔的情景。整个诗句,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展开。
最后一句“古来曾点称如许”,则是诗人对古人的赞美之情。这里,“曾点”指的是南宋诗人陆游,他曾被贬为临安通判,后来回到故乡山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在这里提到曾点,是想表达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同时,“称如许”三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认同和赞赏。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诗人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哲理意味也十分浓厚,引人深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绘三月山中的春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古代文人智慧的赞美,使整首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白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如“三月啼莺正满山”、“傍花随柳水云间”,这些句子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不是天公不放闲”这句话,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从主题思想上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古人智慧的借鉴。诗人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提到“曾点”这个典故,表示了自己对古人智慧的认同和赞赏。这种主题思想的双重性,使得整首诗歌更加深刻和丰富。
这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主题思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人智慧的借鉴,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