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三竿睡起迟,幽栖原与性适宜。
满庭落叶秋深后,绕屋寒花兴到时。
短褐漫同逋客散,浊醪拟赴野人期。
一辞京国归桑梓,理乱经年总不知。
注释:
- 竹梧书舍: 竹子和梧桐树环绕的书舍,形容幽静的环境。
- 晓起: 早晨起床。
- 红日三竿: 太阳高升,光线充足。三竿即三个时辰,约等于早上六至七时。
- 幽栖: 隐居生活。
- 性适宜: 适合自己性情的生活方式。
- 落叶秋深后: 秋天叶子落尽之后。
- 绕屋寒花: 环绕屋檐的花朵在冬天里显得更加清冷。
- 短褐漫同: 穿着粗布衣服随意散开。
- 逋客: 古代指因避乱而隐逸的人。
- 浊醪: 劣质的酒或浊酒。
- 野人期: 与隐者约定的聚会。
- 京国: 首都,这里指京城。
- 桑梓: 家乡,常用来比喻故乡。
- 理乱经年总不知: 治理国家、平息叛乱一年过去了,我始终不知道情况如何。
译文:
清晨起床,阳光已经升起了三竿,但我仍然懒洋洋地不想起身,这原是与我的天性相合的生活。
庭中落叶铺满地面,已是深秋时节,只有那些寒花依然开放,似乎在提醒着我,只有在兴致勃勃时才愿意欣赏它们。
我随意地穿着粗布衣服,就像一位漂泊的隐士那样散开,准备前往与友人约定的地方。
我决定辞别繁华喧嚣的京国,回归那片宁静的乡野,去理顺国家的混乱事务。
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仍然无法知道国家的情况如何,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外界事务的漠然态度。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诗中的“竹梧书舍晓起”描绘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而“红日三竿睡起迟”则展现了一种慵懒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比“幽栖原与性适宜”,“满庭落叶秋深后”,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隐士生活中与朋友的相聚,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困惑。“短褐漫同逋客散”显示了诗人随性的生活态度,而“一辞京国归桑梓”则透露出了他对离开政治中心、返回家乡的渴望。最后一句“理乱经年总不知”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复杂的国家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和迷茫的心情。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闲适心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