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去滁阳日未西,四山环耸碧天低。
溪浮荇带牵鱼尾,风落榆钱衬马蹄。
社后已看玄鸟至,春深时听杜鹃啼。
乡关回首多芳草,漫把王孙归路迷。

【注释】:

南去滁阳日未西:南往滁阳,太阳还没到西边。

四山环耸碧天低:四座山峰环绕着,好像把碧蓝的天空压低了一样。

溪浮荇带牵鱼尾:小溪中漂浮着像荇草的浮梗,好像是牵引着鱼的尾巴。

风落榆钱衬马蹄:微风中落下了像榆树钱一样的叶子,像是衬托着马的蹄子一般。

社后已看玄鸟至:社祭以后已经看到玄鸟来了。

春深时听杜鹃啼(yu diāo):春天深入的时候听到杜鹃啼叫。

乡关回首多芳草,漫把王孙归路迷:故乡关山一望无际,回头看时满眼都是芳草,不知不觉中又迷失了回家的路。

赏析:
这首诗写于上巳时节,诗人自南往北行走,在经过滁州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山峦叠嶂,溪水潺潺,草木繁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南去滁阳日未西,四山环耸碧天低”两句是全诗的开篇,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自己行进在南去滁阳的路上的场景。“四山环耸碧天低”,通过“环耸”、“碧天低”等词语,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溪浮荇带牵鱼尾,风落榆钱衬马蹄”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了溪流中的荇草和榆树上的榆钱,以及它们对行人的影响。其中,“荇带”指的是生长在水中的浮梗,“榆钱”则是榆树的果实。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力。
“社后已看玄鸟至,春深时听杜鹃啼”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变化的描绘。在这里,“玄鸟”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而“杜鹃啼”则是一种凄婉的鸟鸣声。通过这两句,诗人将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季节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乡关回首多芳草,漫把王孙归路迷”是全诗的收尾句。在这里,“乡关”是指故乡,而“王孙”则是指贵族子弟。这句诗的意思是,当诗人回顾故乡时,发现到处都是茂盛的草木,使得他无法辨认方向,因此感到迷茫与困惑。这里的“王孙归路迷”,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展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变化的描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