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游数载苦无闻,便欲携家隐鹿门。
报国自惭心未遂,还乡祗喜舌犹存。
竹梧高馆书千帙,烟月孤槎酒一樽。
且向此中求适性,悠悠世态复谁论。
这首诗是诗人在琴川舟中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和时代的感慨。下面是逐句解释:
第1句:“薄游数载苦无闻”,意味着诗人已经在外漂泊多年,但却没有做出什么显著的成就或名声。这里的“薄游”指的是短暂的旅行或游历,“苦无闻”则是指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或声望。
第2句:“便欲携家隐鹿门”,表示诗人渴望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想要带着家人隐居到一个地方。鹿门是古代诗人谢灵运的居所,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3句:“报国自惭心未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自责。他为国家效力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感到惭愧。这里的“报国”指的是为国尽忠,“自惭”则是自责之意。
第4句:“还乡祗喜舌犹存”,诗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仍然怀念故乡,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的存在让他感到欣慰。这里的“舌犹存”比喻指代故乡的人情味和亲情,即使离开家乡也依然感受到温暖。
第5句:“竹梧高馆书千帙”,描述了诗人在竹林和楼台之间读书的情景。这里的“竹梧”指的是竹子和梧桐等植物,象征着清雅的环境;而“高馆”则是指高大的建筑,可能是书房。“书千帙”则是指藏书很多,反映出诗人勤奋好学的性格。
第6句:“烟月孤槎酒一樽”,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饮酒的场景。这里的“烟月”指的是朦胧的月光和飘渺的烟雾,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孤槎”则是指孤单的船,可能是诗人独自乘船出行;“酒一樽”则是指一杯酒,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心情。
第7句:“且向此中求适性”,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这里的“适性”指的是适应环境、寻找内心平静。
第8句:“悠悠世态复谁论”,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感慨。这里的“悠悠”指的是悠长、漫长;“世态”则是指世间百态、世道人心。诗人感叹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呢?这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无奈。
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起伏和感慨。诗中既有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整体上,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简练而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