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绿三湘下九疑,海隅风动帝巡时。
五弦惟托南薰奏,二女何孤北渚思。
轩后衣冠同委蜕,楚臣椒桂独陈词。
谁将百粤文身众,会向箫韶学凤仪。
【注释】
苍梧:古郡名,治所在今广西苍梧县。怀古:怀念古迹。三湘:指潇、湘二水汇合后流入大海的一段,这里泛指洞庭湖一带水乡地区。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南薰:指舜帝,舜为五帝之一,以“南风”称之。帝巡:帝尧巡视南方。
“五弦惟托南薰奏”,意为舜帝在南巡之时,只演奏《南风》一曲。南风,即《南风歌》。
“二女何孤北渚思”,意为舜帝在北方巡游时,只有两个女子陪伴他思念家乡。二女,指娥皇和女英。北渚,指北方的河中沙洲,这里借指故乡。
“轩后衣冠同委蜕”,意为舜帝逝世前,他的服饰、冠带都像蝉脱壳一样被抛弃了。轩后,指舜帝。衣冠,指服饰、冠带。
“楚臣椒桂独陈词”,意为楚国大臣们只能把椒和桂作为礼物献给楚王。椒桂,是楚地特产的香料。陈词,指进言献策。楚王,指春秋时楚庄王。
“谁将百粤文身众,会向箫韶学凤仪”,意为谁将会把广东、广西一带的土著居民都变成纹身,并学会舜帝吹箫的本领呢?百粤:泛指广东、广西一带的土著居民。文身:古代一种风俗,刺青纹身表示身份或信仰。百粤文身众,即百粤族人民纹身成风。箫韶:舜时的乐曲。学凤仪,指学习舜帝的风度。凤仪,指风度翩翩的样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作品,作者通过吊古抒怀中,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首句“水绿三湘下九疑”,起笔就点出了地点。湘江流域的山水景色优美如画。诗人由湘江流域的山水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舜帝,说舜帝曾到三湘一带视察,又到九嶷山(九疑山)游览。三湘,指潇水、湘水、漓水三条江流汇合处;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南。
第二句“海隅风动帝巡时”,紧承上句。舜帝南巡时,天下太平,四海升平。
第三、四句“五弦惟托南薰奏,二女何孤北渚思”,写舜帝去世后,其乐官仍然吹奏《南风》曲,而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则孤寂地守着北渚。南薰,指《南风》曲,舜乐中的一支。《南风》,相传是尧命舜作乐,取意于《尚书·尧典》:“帝令夔典乐,制《虞舞》九韶。”二女,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
第五、六句“轩后衣冠同委蜕”,写舜帝死后不久,舜帝的臣下也纷纷离世而去,只剩下舜帝的衣冠被弃置在一旁。轩后,指舜帝。《南史》记载,舜崩,葬苍梧之野,象为之耕。屈原《九歌》有云:“启《九辩》《九歌》,执节悲鸣兮,惏凄凄兮。”(《九歌•大司命》)“委蜕”,指抛弃一切,离开尘世。
第七、八句“楚臣椒桂独陈词,谁将百粤文身众”,写楚地臣子们只能在朝会上献上椒与桂作为贡品。百粤,泛指广东、广西一带的土著居民。文身,古代风俗,男子在额头、颈背等处刺花纹或文身成图腾状以示区别身份。
尾联两句“谁将百粤文身众,会向箫韶学凤仪”。意思是谁能把百粤族人民都变成纹身,并学会舜帝吹箫的本领呢?百粤,泛指广东、广西一带的土著居民。文身,古代风俗,男子在额部等处刺花纹以为标志,称为“文身”。百粤文身众,即百粤族人民纹身成风。
这首诗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