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叩三回三十六,正当七十二峰前。
声如步步渐出寺,我向僧僧同入禅。
数里秋林皆滴露,一江寒月欲浮烟。
此时响歇更何听,佛以一音醒大千。
【注释】
闻钟:聆听寺中的钟声。
钟叩三回三十六,
正当七十二峰前:钟声响了三遍,共有三十六个段落,正好位于七十二座山峰的前方。
声如步步渐出寺,
我向僧僧同入禅:钟声像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出寺庙,我随着僧人一起进入禅定状态。
数里秋林皆滴露,
一江寒月欲浮烟:数里的秋天树林上挂满了露珠,一条大江上的寒月好像要浮在烟雾之上。
此时响歇更何听,
佛以一音醒大千:此时此刻钟声停止,又有什么可以再听了呢?佛教用一声钟声唤醒了整个宇宙。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黄州刺史期间的一次游览灵山法界院时所感。诗中描绘了从听到钟声到进入禅定状态,再到钟声止息,最后悟出“一音”之妙的过程。
首联两句说,当听到寺内响起钟声时,那声音正敲了三下,一共是三十六个段落,恰好出现在七十二座山峰的前面。这里,诗人用了“三”、“三十六”等数字来强调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时间之快。
颔联两句写钟声的特点和作用。它不是一阵紧似一阵的急促,而是有节奏、有规律地敲响。这种悠扬而有序的声音,使人心旷神怡,从而引起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感悟。
颈联写景,描写了深山老林中的景色。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听着钟声,使人感到心清气爽,仿佛所有的露水都凝结在树梢上了。
末联写悟。在万籁俱寂之中,突然听到钟声戛然而止,这使人感到空寂而又惆怅。然而,正是在这刹那间的寂静之中,忽然听到了一个奇妙的声音——这是佛祖用一声钟声唤醒了整个宇宙万物。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先写了钟声响过之后带来的宁静与舒适,然后写到钟声停止之后带来的空寂之感,最后又用佛的一声钟声将一切重新唤醒,使全篇充满了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