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满虚空君不见,见飞檐隙日光中。
为心祇怪纷纷细,有色多呈漠漠红。
叶尽清秋山雾别,车流平野海波同。
谁能洒落独离此,入定僧临竹院风。

【注释】:

  1. 尘:尘埃,比喻飘渺的云雾。
  2. 君不见:你看不见。
  3. 飞檐隙日光中:形容寺庙飞檐上阳光透过,形成光斑。
  4. 为心祇(zhǐ)怪纷纷细:只怪自己心思纷乱,像细微的尘埃一样。
  5. 有色多呈漠漠红:色彩斑斓,像茫茫的红雾。
  6. 叶尽清秋山雾别:秋天树叶落尽,山间弥漫着雾气。
  7. 车流平野海波同:车辆行驶在平坦的田野上,海面和波浪相仿。
  8. 洒落独离此:独自离开这里。
  9. 入定僧临竹院风:僧人在竹林中的禅院里打坐,周围有风吹过。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首句“尘”字,既指自然界的尘土,也象征世间的纷扰和浮躁;次句“见飞檐隙日光中”,则描绘出一幅寺庙飞檐在阳光照耀下,光影交错、美轮美奂的画面,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三、四句“为心祇怪纷纷细,有色多呈漠漠红”,则从内心出发,感叹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同微小的尘埃一般,而外在的颜色变化却如茫茫的红雾一般,暗示了内心的迷茫与外界环境的反差。

五、六句“叶尽清秋山雾别,车流平野海波同”,则是以自然的变化来映衬人的心境。秋风扫尽落叶,山间的雾气逐渐散去,展现出清晰的景色;而车行平原,海浪翻滚,波澜不惊,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结尾两句“谁能洒落独离此,入定僧临竹院风”,则是将前文的自然景观与人的精神境界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他渴望能像僧人一样,远离纷扰的世界,静静地坐在竹林之中,感受清风拂面,聆听禅音悠扬,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