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日吟风万竹青,有人高坐共谈经。
知君雅志思淇澳,箴警犹勤卫武龄。
【注释】
题家相如小影二首:指《题画诗》二首。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淇澳,地名。卫武公(名康)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他在卫国做官时,曾把卫的国都迁到淇水的北岸,并在那里筑城,使国家安定繁荣。这里借指卫武公。“淇澳”即淇水北岸。
万竹青:竹林郁郁葱葱。
有人高坐共谈经:有高雅的人物坐在高台上,正在谈论经典著作。
知君雅志思淇澳,箴警犹勤卫武龄:知道你有高雅的志向,想到卫武公在卫国时经常告诫自己要警惕,勤奋努力。卫武公在卫国任职时,常与百姓一起讨论政事,劝诫他们要警惕危险,勤奋工作,为国尽忠。这里以卫武公为例,勉励人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品德。“知君”,指诗人知道对方有高尚的志向。
鉴赏:
这两首诗是诗人对一幅画的题咏。第一首写画中人物形象:高大挺拔,站在万竹丛中吟诗作对。第二首写画中人物神态:高雅超脱,与世无争。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第一首的前两句是诗人对画中人物外貌的直接描绘:高大挺拔,站在万竹丛中吟诗作对。这两句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诗人通过描绘画中人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他认为,画中人物高大挺拔,站在万竹丛中吟诗作对,既有儒者风范,又不失潇洒之姿。这样的形象,既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也符合作者本人的气质。这种审美情趣,正是诗人所追求的。
第二句中的“高谈”,既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补充,也是对画中人物精神状态的一种描绘。他正与万竹为伴,高谈阔论,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这里的“高谈”,既有儒者的风骨,又有诗人的情怀。这种豪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因此,这句诗既是对画中人物外貌的赞美,又是对其精神境界的肯定。
第三句中的“谈经”,则是对画面主题的揭示,也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描绘。他不仅在山水间吟诗作对,更在谈论经典著作。这里的“经”,既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指道家的玄妙之学。这位高人不仅儒者风范,还兼有道者风度。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崇尚的。因此,这句诗既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升华,又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肯定。
第四句中的“谈经”,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发展。他不仅在山水间吟诗作对,更在谈论经典著作。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崇尚的。他不仅儒者风范,还兼有道者风度。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因此,这句诗既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深化,又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进一步肯定。
最后一句中的“卫武龄”,则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化。卫武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用卫武公来比喻画中人物,既表明了他对国家的贡献,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译文】
高士站在绿竹丛中吟诗作对;雅人清致,不慕荣利,像卫武公那样勤于政事。
赏析:
《题家相如小影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组诗作品。此两首诗皆写景状物,而寄兴言情。其内容主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首篇以画为题,赞颂了画中人物的高洁品格与卓越风采。画家笔下的高人形象高大挺拔,置身于万竹之中,手执玉杯,正襟危坐,悠然自得地吟诗作对。他不仅儒者风范,更有道者风度;不仅学识渊博,见识卓绝,还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不仅在山水间吟诗作对,更在谈论经典著作。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崇尚的。他不仅儒者风范,还兼有道者风度。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因此,这句诗既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升华,又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肯定。
次篇以画为题,赞颂了画中人物的高洁品格与卓越风采。画中高人雅士气度非凡,雅逸超然;他不仅儒者风范,而且兼有道者风度。他的学问渊博,见识独到,让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在山水间吟诗作对,更在谈论经典著作。他的学问渊博,见识卓绝,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崇尚的。他不仅儒者风范,还兼有道者风度。他的学问渊博,见识卓绝,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气质,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因此,这句诗既是对画中人物形象的深化,又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进一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