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公到城久,忽忆丘中琴。
积雪移孤棹,寒湘共此心。
独归红树外,相待白云深。
语我茅庵路,衡山在隔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述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情景。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词释义:
送涤公
涤(tí)公到城久,忽忆丘中琴。
涤(tí)公,即指涤净心灵的朋友或知己。他来到城里已经很久了,忽然间想起了我们在山中的那段美好时光,我们经常一起弹琴,谈论着山水之间的事。
积雪移孤棹,寒湘共此心。
“积雪”和“寒湘”都是用来形容环境的,分别指的是山上的积雪和江上的寒冷湘水。“孤棹”是指孤独地划着小船。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冬日里的场景,朋友独自划着船,而我却因思念而感到寒冷。
独归红树外,相待白云深。
“红树”是指红色的树木,这里可能暗指春天的景象。我独自回到树林之外,等待与你相见在深深的云层之后。这里的“相见”可能意味着期待再次相聚,也可能是表达内心的寂寞和对朋友的思念。
语我茅庵路,衡山在隔林。
“茅庵”是指简陋的草屋,用来比喻隐居的地方。你告诉我那条通往茅庵的路,那远处的山脉就像是被隔开的树林一样。这句话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远方的山水景色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久别重逢的情景。诗中通过描述雪后的景色、孤舟、红树、云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独归”、“相待”与“积雪”、“寒湘”相结合,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一句“语我茅庵路,衡山在隔林”,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使人不禁联想到古人的隐逸之思。整首诗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不失文人骚客的风骨,是一首典型的友情主题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