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高峭月微明,十里如墙夹岸行。
谁向中流喧爆竹,东西崖谷走雷声。
【注释】
三水别立安后同王使君入羚羊峡四首:三水县,指江西九江的三江县,唐时为浔阳县。王使君,王叔文的字。羚羊峡,在今江西新余东北,是大庾岭的一段峡谷。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作者任江州刺史时。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三江出发经过羚羊峡进入广东境内时,沿途所见到的山峦起伏、江河曲折、峭壁高耸、云雾缭绕等壮丽景色。
月微明:月亮很微弱。
十里如墙:形容山路险峻,两旁的树木和山石像墙壁一样排列着,好像一堵墙。
谁向中流喧爆竹:是谁在中流放爆竹?
东西崖谷走雷声:东边的山谷和西边的山崖回响着雷鸣般的声响。
【赏析】
《三水别立安后同王使君入羚羊峡四首》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自江州出岭赴广东途中,经过羚羊峡时所见的山峦起伏、江水曲折、峭壁高耸、云雾缭绕等壮丽景色。全诗意境壮阔雄浑,气势磅礴。
首句“峡山高峭月微明”,写诗人行经羚羊峡,见峡山高峭,月光微明,两岸峭壁森森,云雾缥缈。这是对羚羊峡的第一印象,它既写出了羚羊峡的险恶,又写出了羚羊峡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神秘之感,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次句“十里如墙夹岸行”进一步写羚羊峡的险峻。诗人说,从这高峭陡窄的山峡中行走,如同走在一堵高高的墙上,左右两旁,是陡峭如墙的山崖。这里把羚羊峡比作“墙”,生动地表现出峡山的险峻,突出了峡山的高峭,也表现了诗人身临其境时的惊心动魄的感觉。
第三句“谁向中流喧爆竹”,写诗人在山间行走,忽然听到中流传来阵阵爆竹声,不禁好奇而问。这句诗既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流有人家,又在“谁向中流喧爆竹”,一句中,将诗人自己引入到中流的村落之中,与那里的居民打成一片,仿佛成了他们的客人。这一问,不仅表明了诗人在羚羊峡中的所见,而且表明了诗人与羚羊峡人民之间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羚羊峡人民的深情厚意。
最后两句“东西崖谷走雷鸣”写羚羊峡两侧的山崖回响着雷鸣般的声响。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东西崖谷走雷鸣”形象地写出了羚羊峡两崖之间的地势高低不平,以及由此而发出的声音之大。这不仅表现了羚羊峡的险峻,而且表现出羚羊峡的雄伟壮丽。
此诗以简炼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了羚羊峡一带山水的雄伟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