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青眼久迷离,几月枯藤不自持。
法象始窥金氆氇,俗情还净碧玻璃。
高峰寥泬秋声早,古院森沉夕梵迟。
此际虚空无所著,劫尘抛与阿僧祇。

【注】

程使君:指程元凤。玉泉寺:在今四川雅安市西,唐代名刹之一。

青眼:形容山色如青。金氆氇:指佛像的袈裟,金红色或金黄色。

碧玻璃:指佛经、法事等物。

泬:空旷。

阿僧祇:佛教语,指劫数之极多,难以计量。

【赏析】

程孟恭年近六旬,为四川安抚使,因与蜀人友善,被召赴京。此诗是作者送程孟恭赴京时作,写他初到京城所见景色,以及自己的感慨。

第一首写诗人远望玉泉山而心醉。“看山青眼久迷离”,诗人远望玉泉山,只见青翠欲滴的山峰,久久地陶醉于这美景之中。“几月枯藤不自持”,几月来枯黄的藤蔓似乎失去了支撑而倒下了,但诗人仍痴痴地站在那里,不愿离去。“法象”两句,写诗人初见佛法时的感受。佛光普照大地,金光灿烂;佛经像金一样贵重,佛祖像宝石一样晶莹。诗人不禁感叹自己俗心未净,难以达到这种境界。“高峰”两句写诗人登高望远,听到秋声早,见到古庙深邃。“此际”三句,写诗人此时已无牵挂,超然物外。“劫尘抛与阿僧祇”,把世间的一切名利、烦恼都抛弃了。

第二首写诗人初入寺时的感受。“高峰寥泬秋声早”,秋天的高峰显得更加空寂清朗。“古院森沉夕梵迟”,古老的寺院里,僧侣们敲着木鱼诵经的声音渐渐低沉了。“此际虚空无所著”,此时此刻,诗人觉得自己已经超脱一切,达到了一种虚无的境界。“劫尘抛与阿僧祇”,把一切世俗的纷扰都抛开了。全诗通过对玉泉山和玉泉寺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